咨询热线:18008099214(微信同号)
您的位置:首页语言学概论 自考教辅

教学教务 / jxjwL

联系我们 / CONTACT

咨询热线

18008099214

  • 电话:028-87045098
  • 邮箱:2355379997@qq.com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外曹家巷26号

语言学概论 自考教辅

2023-11-01

书名:自考教辅《语言学概论》封面设计:章仞

排版:刘沅


出版: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

教研室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外曹家巷 26

发行: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版本:2022 年 9 月第 1 版

2022 9 月第 1 次版印刷

成本费:xxx

2022 9

内部资料,妥善保存

自考教辅丛书编委会

主任:向元钧 副主任:张燕辉

委员:李琼、陈红霞、李天明编辑部主任:张燕辉

责任编辑:刘沅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自 1992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学历+技能” 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学院秉承“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弘扬教育家黄炎培“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平民教育、继续教育、在职教育。时代教育设有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自考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技能培训等, 具有时代特色办学原则:就近入学,送学上门;遵循网课为主,面授为辅;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期末导学等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实现

“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目标而奋斗; 时代教育是聚“传统教育”与“自考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我们秉承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开辟了应试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结合的新时代。

学生以网课学习为主,老师督促为辅,在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身心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院成立的教研室,组织一支专业责任教师团队,编写了《自考教辅》导学丛书。本书按章编写,采用“考试大纲”、“知识点精讲”、“历年真题及答案”、“考前模拟及答案”的体例,有助于学生明确考试目标,高效学习,把握重点,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丛书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

教研室


**部分 语言学概论 考试大纲

**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 语言学概论 重要知识点

**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第三部分 语言学概论 历年真题

2021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2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20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20 年 8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1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自考教辅系列资料之《语言学概论》,终于和广大考生见面了。为了使考生在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备考的过程中能全面、系统、高效地复习,我们组织教研室及各分院老师准备了此次教辅资料,相信各位考生的复习备考将由此开启新的篇章。

在本套资料的编写过程中,侧重体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紧扣大纲】本册资料按照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关于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用教材《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沈阳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年版及《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编写。学习重点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言的物质载体、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结构规则、语言的表达内容、语言的运用特点、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与文学写作、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与科学技术等。本册资料结合各年考试重难点,帮助考生从大方向进行知识点的全方位掌握。

【针对性强】本套资料针对自学考试考生学习的特点及要求,注重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点掌握和能力训练。为提高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试水平,本套资料也提供了相应课程的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本套资料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后续的编写过程中进一步修改,使之日趋完善。在此对关心本套资料编写并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也祝愿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若本书有印刷错误,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


**部分 语言学概论 考试大纲

**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初步了解语言的性质和语言的类型,了解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明确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大致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和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1.1 语言的性质和类型,1.2 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2.1 语言的符号特性,2.2 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3.1 语言学的任务,3.2 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3.3 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一)知识要点:

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内容更多,用处更大,能够创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其他手段是语言的辅助形式和转换形式。

2.语言不但是最直观和最易识别的民族标志,同时还是国家的标志。纵观古今,语言和民族、语言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3.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可建立语言谱系分类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从语言共时状态角度,可建立语言形态分类或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

4.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系、语族;(2)屈折语、孤立语;(3)综合语、分析语。

2.领会:(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2)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3)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4)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方言;(2)说明不同类型语言的主要特点;(3)解释为什么说"口语**性,书面语第二性"。

4.综合应用:(1)语言的本体知识和外围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汉语中互相听不懂的吴语、粤语、闽语等仍属于汉语的方言。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一)知识要点:

1.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

2.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符号;(2)能指、所指;(3)约定、任意;(4)不变、可变;(5)线性、离散;(6)层次、层级;(7)组合、聚合。

2.领会:(1)能指和所指的关系;(2)约定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3)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关系;(4)线性和离散性的关系;(5)层次性和层级性的关系;(6)组合和聚合的关系。

3.简单应用:(1)语言符号包括哪些不同类型;(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举例;(3)语言符号的约定性和任意性举例;(4)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举例;(5)语言结构的线性和离散性举例;(6)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和层级性举例;(7)语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举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2)说明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异同;(3)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一)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大的。语言学既有各个分支学科,又有不同研究取向。

2.语言学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基础科学,以语言本体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同时语言学也兼具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性质,兼顾与语言关系紧密的外围学科。

3.语言学的古代传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研究语言、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研究语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研究语言。

4.从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审视语言学的现代思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学理论主要有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2)层次分析法;(3)分布分析法;(4)变换分析法;(5)普遍语法。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2)语言与心理研究;(3)语言与社会研究;(4)语言学的应用研究;(5)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6)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7)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8)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9)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10)语言的认知功能和功能语言学。

3.简单应用:(1)了解什么是语言的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2)了解什么是语言分析的历史比较法;(3)了解结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4)了解生成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5)了解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4.综合应用:(1)说明社会需求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2)说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3)说明语言学的研究取向;(4)说明索绪尔的主要贡献;(5)说明结构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言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音的各种属性,了解语音的表现形式,了解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初步了解元辅音分析,了解汉语的声韵调分析,了解音节结构的构造形式和特点;了解音素和音位的区别,初步掌握归纳音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音位的区别特征;了解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了解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音概说

1.1 什么是语音,1.2 语音的属性,1.3 语音的表现形式,1.4 语音的记录方式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2.1 元辅音分析,2.2 声韵调分析,2.3 音节结构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3.1 设立音位的原因,3.2 设立音位的方法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4.1 语流音变,4.2 韵律节奏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音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意义的声音。

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3.人的发音器官包括:肺、声带、声腔(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

4.语音的单位分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组、音节、音素。

5.主要的记音符号为:《汉语拼音方案》和**音标。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3)语音的生理属性;(4)语音的社会属性;(5)反切法;(6)《汉语拼音方案》;(7)

“**音标”。

2.领会:(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意义的声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3)人的发音器官构造;(4)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5)语音的各级单位;(6)汉语历史上的几种记音符号。

3.简单应用:(1)辨别语音和其他声音;(2)解释为何能从语音上判别男女老少;(3)了解为何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4.综合应用:(1)根据材料切分出不同的语音单位;(2)说明汉语从古至今的几种记音符号及各自的优缺点;(3)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和"**音标"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一) 知识要点:

1.元音的生理分析:开口度、舌位、唇形、元音舌位图。

2.辅音的生理分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3.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分类:成分分类法、韵尾分类法、四呼分类法。

4.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调值、调类、五度标调法。

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音节结构层次构造。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元音;(2)辅音;(3)声母;(4)韵母;(5)声调;(6)音节。

2.领会:(1)元音的开口度、舌位和唇形;(2)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汉语韵母的三种分类方法;(4)汉语普通话的五度标调法;(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标准元音”及其作用;(2)辨析不同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异同;(3)了解元音区别于辅音的特点;(4)了解汉语音节的层次构造。

4.综合应用:(1)解释汉语普通话声母和辅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为汉语普通话韵母作出不同分类;(3)说明调值和调类之间的关系;(4)用**音标为汉语普通话音节标音。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一) 知识要点:

1.音位是**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2.设立音位的方法主要有:对立原则、互补原则、语音近似原则。 3.音位的区别特征指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音位;(2)音素;(3)区别特征。

2.领会:(1)音位是**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2)设立音位的三个主要原则;(3)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3.简单应用:(1)了解音位和音素的异同;(2)了解普通话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

4.综合应用:(1)从音位归纳原则分析《汉语拼音方案》;(2)根据材料分析不同的音位之间通过什么区别特征来区别彼此。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一) 知识要点:

1.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音变规律:本韵与儿化韵的对应关系。

2.变音的类型: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上声变调、“一、不”变调。

4.韵律节奏:停延、轻重、升降。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流音变;(2)儿化;(3)变音;(4)上声变调;(5)“一、不”变调;(6)停延;(7)轻重;(8)升降。

2.领会:(1)语流音变包括儿化、变音和变调等;(2)韵律结构包括停延、轻重和升降等;(3)汉语普通话儿化韵和本韵之间的对应关系;(4)变音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5)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6)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和重音。

3.简单应用:(1)分析材料中儿化韵的实际读音;(2)分析材料中上声连读的实际调值;(3)了解停顿的三种类型;(4)分析语调和字调的区别。

4.综合应用:(1)分析普通话不同儿化韵的实际发音及儿化现象的作用;(2)分析材料中的变音类型是同化、异化、弱化,还是脱落;(3)分析不同语言对“轻重”的不同利用。

四、本章的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音的属性;语音的表现形式;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元辅音分析,声韵调分析,音节结构;音素和音位,归纳音位原则和方法;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元音和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音位和区别特征;语流音变。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汇的性质;了解语素的定义和类型,了解词的不同构造形式和“语”的构造特点;了解词和语的各种语汇分类。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汇概说

1.1 什么是语汇,1.2 语汇的特点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2.1 语素,2.2 词的构造形式,2.3 “语"的构造特点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3.1 词的分类,3.2 “语"的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汇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不仅包括“词”,还包括“语”。

2.语汇在产生上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在发展上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2)词;(3)语。

2.领会:(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2)语汇在产生、使用和发展上的特点。

3.简单应用:根据材料分析哪些语言成分属于语汇,应该收入词典;哪些不属于语汇,无需收入词典。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汇在产生上的任意性和理据性;(2)说明词汇在表达上的普遍性和民族性;(3)说明语汇在变化中的活跃性和稳定性。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一) 知识要点:

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单位。

2.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

3.词的构造:直接成词、转化成词、语汇构词、语法构词(构形)。

4.“语"的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种类的特殊性。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2)直接成词;(3)转化成词;(4)语汇构词;(5)语法构词;(6)单纯词;(7)合成词。

2.领会:(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单位;(2)语素的四种分类方式;(3)词的四种构造方式;(4)“语”的三个特点。

3.简单应用:(1)分析具体语言成分是音节、语素,还是词;(2)分析具体词语由几个语素组成。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素的类别并分析具体语素的所属类型;(2)说明语素和词之间的关系;(3)了解语汇构词的三种类型,并分析具体合成词属于哪种结构类型;(4)了解语的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和种类的特殊性。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一) 知识要点:

1.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等。

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基本词;(2)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3)常用词和非常用词;(4)通用词和非通用词;(5)惯用语和谚语6)成语和歇后语。

2.领会:(1)词的分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3.简单应用:(1)了解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2)了解汉语基本词的组成和特点;(3)了解一般词的组成;(4)了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种手段;(5)了解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之间的关系;(2)解释为何汉语同音词数量大;(3)说明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并为具体的词归类;(4)区别简缩构词和简缩词语。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汇的性质——任意性和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活跃性和稳定性;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词的不同构造形式;词的分类、语的分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素的定义和不同类型、词的不同构造形式。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法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了解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了解语法单位的类型和相互关系;明确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和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了解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的关系;了解词类、词组、句类和句组。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法概说

1.1 什么是语法,1.2 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3 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2.1 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2.2 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2.3语法单位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3.1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3.2 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3.3

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4.1 词的聚合:词类,4.2 词的组合:词组,4.3 句子的聚合: 句类,4.4 句子的组合:句组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法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法规则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是本族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语感”。

2.语法规则具有的共同性质和特点:高度的抽象性、强大的递归性、严密的系统性、相对的稳定性。

3.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要素,如语音、语汇、修辞、语境、逻辑等,都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法;(2)语法学。

2.领会:(1)语法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2)语法的性质和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语法的抽象性;(2)了解语法的递归性;(3)了解语法的系统性;(4)了解语法的稳定性。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关系;(2)举例说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3)举例说明语法和修辞的关系;(4)举例说明语法和语境的关系;(5)举例说明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一) 知识要点:

1.语法研究有不同的范围和目的。语法根据不同材料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根据不同用处分为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根据不同理论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2.语法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现象,具体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种规则,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两个层面。

3.语法单位分为三级六种:**级是构词层,包括语素和语素组; 第二级是造句层,包括词和词组;第三级是表达层,包括句子和句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语素组;(2)词、词组;(3)句子、句组。

2.领会:(1)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2)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3)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4)词法和句法;(5)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6)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

3.简单应用:(1)说明各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2)说明构词层、造句层、表达层各自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3)说明构词层、造句层、表达层之间语法单位的形成关系。

4.综合应用:(1)如何理解语法单位之间的组成关系和形成关系;(2)如何理解“普遍语法”;(3)汉语中如何划分词法和句法;(4)如何理解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语法研究的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2.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是“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语法意义的基本类别是“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形变化;(2)词的轻重音;(3)词的重叠;(4)虚词;(5)语类选择;(6)语序;(7)句调;(8)性、数、格、有定和无定;(9)时、体、态、人称;(10)类别范畴;(11)关系范畴。

2.领会:(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2)语法形式的类与语法手段;(3)语法意义的类与语法范畴;(4)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5)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6)分析性手段和分析性语言;(7)综合性手段和综合性语言。

3.简单应用:(1)说明词法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说明句法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3)说明词法范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说明句法范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5)根据实例判断语法手段类型;(6)根据实例判断语法范畴类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2)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的关系;(3)说明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的关系;(4)说明汉语中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主要包括的内容;(5)说明汉语与外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异同;(6)说明汉语与外语在语法范畴上的异同;

7)说明语法手段与分析性语言、综合性语言的关系。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一) 知识要点:

1.不同的语法单位都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所以需要从聚合和组合角度来进一步了解各种语法单位的关系。

2.根据词的聚合关系得到词类:了解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词类划分的结果。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得到词组:了解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的各种类型。

3.根据句子的聚合关系得到句类: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根据句子的组合关系得到句组:句组与话语的区别,篇章结构和会话结构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类;(2)词组;(3)句类;(4)句组;(5)实词和虚词;(6)基本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7)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等);(8)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9)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10)句子的句型类;(11)句子的句式类;(12)句子的功能类;(13)句子的繁简类。

2.领会:(1)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2)词的大类和小类;(3)实词和虚词;(4)体词和谓词;(5)跨类词和兼类词;(6)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7)句子的句型类划分;(8)句子的功能类划分;(9)复杂结构单句和复谓结构单句;(10)单句和复句;(11)复句的类型;

12)句组和话语;(13)篇章和篇章结构;(14)会话和会话结构。

3.简单应用:(1)说明不同语言存在特殊词类的原因;(2)汉语

和英语中的动词可以划分出哪些小类;(3)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殊词组;

4)分析复杂词组的层次;(5)区别主谓句和不**主谓句及非主谓句;(6)分析句式与结构的变换关系;(7)如何区别复杂单句和复句;(8)根据示例判断句子的类型。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划分词类的标准: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分布标准;(2)说明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3)说明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的异同;(4)说明句组是语法单位还是语用单位及句组的特点。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单位及相互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词的聚合与词类、词的组合与词组、句子的聚合与句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法单位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手段、语法范畴;聚合和组合;词类、词组、句类。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义的性质以及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了解词义的构成要素、词义的聚合关系以及词典和词语的释义,了解句义的种类、句子的语义结构以及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义概说

1.1 什么是语义,1.2 语义的性质,1.3 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2.1 词义的构成要素,2.2 词义的聚合关系,2.3 词典和词语的释义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3.1 句义的种类,3.2 句子的语义结构,3.3 句子中的歧义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义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即人们使用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语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2.语义的特点: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3.语义包括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意义,主要包括词义和句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意义、语法意义;(2)言内之意、言外之意;

3)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

2.领会:(1)语义具有概括性;(2)语义具有模糊性;(3)语义具有民族性。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2)了解怎样区别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3)了解怎样区别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4.综合应用:(1)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语义;(2)了解哪些属于语义和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词义可以分解为义项,而义项可以再分解为义素。

2.多义词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的,词语的本义可以通过借代、比喻形成引申义。

3.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语义场是一组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词语构成的集合。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通俗意义、科学意义;(2)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3)褒义词、贬义词;(4)词义、语素义;(5)义项、义素、义素分析;(6)单义词、多义词;(7)本义、引申义、基本义;

8)借代引申、比喻引申;(9)同义词、反义词;(10)等义词、近义词;(11)**反义词、相对反义词;(12)语义场。

2.领会:(1)词的理性意义包括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2)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3)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4)本义与基本义的关系;(5)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6)等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7)**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8)词典的类型;(9)词典的释义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词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2)了解怎样区别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3)了解怎样区别多义词和同音词;(4)了解怎样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比较词语的异同;(5)了解怎样区别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基本义;(6)了解怎样辨析同义词;

7)了解怎样区别**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4.综合应用:(1)说明词义与语素义的联系与区别;(2)说明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作用;(3)说明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4)说明语义场对语义研究的作用。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句子的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关系意义又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句义主要指语义关系意义。

2.语义结构包括论元结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

3.歧义包括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书面歧义包括语汇歧义和组合歧义,组合歧义又包括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句子的语汇意义、句子的关系意义、句子的语气意义;(2)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关系意义;(3)论元结构、简单论元结构、复合论元结构、降级论元结构、从属论元结构;(4)语义指向;(5)语义特征、语义角色特征、语义性质特征;(6)歧义、歧义句;(7)口头歧义、书面歧义;(8)语汇歧义、组合歧义;(9)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

2.领会:(1)句义的种类;(2)谓词对论元成分的支配作用;(3)歧义的特性;(4)产生歧义的原因;(5)消除歧义的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句子的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论元结构;(3)了解怎样运用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语法结构的意义;(4)了解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的区别与联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法关系意义与语义关系意义的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论元结构的类型;(3)举例说明句法成分间的语义指向;(4)举例说明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5)举例说明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消除办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义的性质;词义的构成要素——义项、语素义、义素;词义的聚合关系分类——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语义场;句义的种类——语汇意义、关系意义、语气意义;句子的语义结构——论元结构、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句子歧义的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义项和义素;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句子的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句子的论元结构;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歧义的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用的性质和语用研究的范围;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用概说

1.1 什么是语用,1.2 语用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2.1 语境的类型,2.2 语境和语句意义,2.3 语境和词语所指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3.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3.2 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3.3 蕴含义和预设义

第四节 言语行为

4.1 言有所为,4.2 言内、言外和言后,4.3 直接与间接的言语


行为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用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用指人们在**的交际环境下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使用涉及交际双方,还受语境条件的影响。

2.语用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等特点。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语用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联系密切。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用;(2)语用学。

2.领会:(1)语用的基本含义;(2)语用的基本性质;(3)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简单应用:(1)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2)解释语用为什么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用学建立和发展的大致历程;(2)解释语用和语用研究与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可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类。语境使说话人和听话人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

2.言内语境主要帮助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和消除歧义;言外语境有助于解释词语的非义项义和句子的非命题义。

3.语境能够用来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和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都可以利用语境来加以理解。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言内语境、言外语境;(2)指示、指称。

2.领会:(1)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范围;(2)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3)语境对分析词语所指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2)区别指示词语和一般名词,了解指示意义的不同类型;(3)了解和区分指称意义的不同类型。

4.综合应用:(1)说明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有什么区别以及语用学研究的语境的范围;(2)分析语境在理解不同类型的指示意义和指称意义中的作用。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 知识要点:

1.会话准则是言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种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话和言语交际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和约束。

2.会话含义是指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的暗含在语句背后的其他意义。

3.会话含义中的蕴含义和预设义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蕴含义包括衍推义和隐含义,属于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义属于句子的背景信息。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合作原则、礼貌原则;(2)会话含义;(3)衍推义、隐含义、预设义。

2.领会:(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2)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3)蕴含义与预设义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应用:(1)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2)分析语言实例中违反会话准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3)指出语言实例的蕴含义和预设义。

4.综合应用:(1)说明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优先于合作原则;(2)说明为什么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第四节 言语行为

(一) 知识要点:

1.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包括"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两类。前者以言叙事,构成叙述句;后者以言行事, 构成施为句。

2.言语行为可以分成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种主要类型,这既是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实际上也是一个言语过程的三个阶段。

3.根据说话人实现交际意图方式的不同,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言语行为;(2)施为句;(3)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4)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2.领会:(1)言语行为的基本含义和言语行为理论;(2)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3)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3.简单应用:(1)了解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和联系;(2)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3)了解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达类型和动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言语行为二分说"和"言语行为三分说"

的争论的原因;(2)分析语言实例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用的性质;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蕴含义和预设义;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本章的学习难点:会话原则和会话含义、蕴含义和预设义、言语行为。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区别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明确文字的形式和文字的类型;了解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和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不同观点;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法,明确汉字改革的任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文字概说

1.1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1.2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3 文字和书面语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2.1 文字的形式,2.2 文字的类型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3.1 文字的起源,3.2 文字的演变,3.3 文字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4.1 汉字的特点,4.2 汉字的演变,4.3 汉字的改革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文字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式。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语音是"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写、看" 的语言符号系统。

2.文字的作用为: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语言的特点可能影响文字的形式,但并不**。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文字;(2)全音素字母;(3)书面语。

2.领会:(1)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2)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附属符号系统。

3.简单应用:(1)了解"文字"的几种含义;(2)说明文字具有全民性。

4.综合应用:(1)说明文字有哪些作用;(2)说明为什么语言类型并不必然对文字类型起决定作用;(3)说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一) 知识要点:

1.字符是文字最基本的形式单位,大体可归纳为意符、声符和记号三类。

2.单纯字符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字符;复合字符是指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

3.根据文字的字符是与语言的语音单位还是语义单位相联系,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也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单纯字符、复合字符;(2)意符、声符和记号;(3)辅音音素(音位)文字、全音素(音位)文字;(4)表意文字、表音文字;(5)意音文字。

2.领会:(1)不同的语言选择记录语言的符号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2)世界上不存在单纯表意的文字;(3)记号在文字系统中只占极少数。

3.简单应用:(1)根据实例判断字符的类型;(2)对复合字符进行分解和分析。

4.综合应用:(1)解释说明以文字和语言单位层级体系的音义关系为分类标准的优点;(2)解释为什么可以说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 知识要点:

1.文字来自图画和契刻。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2.从象形符号到表意字符或兼表意音字符,是文字演变发展的**步,从表意字符到表音字符,是文字演变发展的第二步。

3.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的特点。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和"两方向说"。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象形符号;(2)楔形文字;(3)圣书字;(4)自源文字、他源文字。

2.领会:(1)文字来源于图画和契刻;(2)文字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3.简单应用:(1)说明象形符号到表意字符或兼表意音字符的演变过程;(2)说明表意字符到表音字符的演变过程;(3)判断一种语言是否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的依据。

4.综合应用:(1)评述"三阶段说"是否适合汉字的演变;(2)解释无论文字朝表音方向发展,还是朝表意方向发展都能很好地为各自的语言服务;(3)解释为什么自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而他源文字都是表音的。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一) 知识要点:

1.汉字的特点包括汉字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过分夸大汉字的优点或缺点。

2.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是从象形发展到表意,即从象形字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二是从表意发展到表音或兼表意和表音,即产生形声字。

3.汉字需要改革,目前要做的汉字改革工作主要是汉字的定量、定形、定音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假借字;(2)汉字文化圈;(3)正字法;(4)通用字。

2.领会:(1)汉字具有**的超时空性;(2)从单纯象形到利用象形表意是汉字发展的重大进步;(3)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筒,主要体现在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简化上;(4)正因为汉字不**,所以需要改革。

3.简单应用:(1)说明哪些汉字只有意符,哪些汉字兼有意符和声符,哪些汉字只是记号;(2)说明形声字成为汉字主体的原因;(3)说明汉字改革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综合应用:(1)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汉字的优缺点;(2)说明汉字是否满足记录汉语的要求;(3)解释汉字没有最终走上拼音文字道路的原因。

四、本章的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文字的形式;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类型;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和" 两方向说";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

本章的学习难点: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类型;文字的演变和文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特点、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的关系、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了解语言的接触和影响造成的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和语言的转用;了解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1 语言的产生,1.2 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2.1 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2.2 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3.1 语言的借用,3.2 语言的并存,3.3 语言的转用,3.4 语言的混合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4.1 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4.2 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一) 知识要点:

1.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发音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使人类逐步产生了语言。

2.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上都有所表现。语言发展演变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涌现现象;(2)语言起源的神授说和人创说;(3)语言起源的一元论。

2.领会:(1)"摹声说"与"约定俗成说"的联系和区别;(2)语言产生的条件。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语法系统中组合规则发展的表现;(2)分析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4.综合用:(1)分析语言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系统中的表现并举例;(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3)举例说明现代科学如何从不同学科及跨学科的视角看语言起源问题。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 知识要点:

1.一个统一的语言可能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为地域方言、亲属语言,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

2.共同语只能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地域方言;(2)亲属语言;(3)社会方言;(4)基础方言。

2.领会:(1)通用语与共同语的联系与区别;(2)官方语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区分社会方言的不同表现;(2)举例说明方言中的语音对应关系。

4.综合应用:(1)以汉语和印欧语为例,说明怎么区分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2)以英语、意大利语和汉语为例,说明基础方言是如何确立的。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接触的结果有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转用和语言的混合等。

2.语言的借用包括语汇、语音和语法成分的借用;语言的并存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语言的转用指民族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族语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的混合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两种类型。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借用;(2)双语现象;(3)语言转用;(4)语言混合;(5)非克里奥尔化。

2.领会:(1)语言接触和影响的结果有哪些;(2)借词、意译词、仿译词的联系和区别;(3)洋泾浜语与克里奧耳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语言中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的借用现象;(2)说明语言接触会造成哪些语言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不同;

3)区分外来词的不同类型。

4.综合应用:(1)以中国出现过的洋泾浜英语为例,说明洋泾浜语的特点;(2)说明语言转用的过程,分析为什么双语现象并不**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规划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对语言文字的人为干预。语言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建设民族共同语需要推广语言规范。

2.动态的语言规范观包括排除例外、约定俗成、兼容并蓄三层意思。对于新兴的语言现象,既要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也要积极鼓励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2)民族语言。

2.领会:(1)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内容;(2)语言规划的两个特点。

3.简单应用:(1)说明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如何确定的,举例说明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2)说明应该如何推广和规范民族共同语;

3)举例说明如何贯彻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4.综合应用:(1)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的民族语言政策;(2)指出怎样看待当前的网络语言现象;(3)指出怎样看待新兴的"时尚词语"。

四、本章的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的发展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语言的转用;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规划和规范。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了解什么是"语言获得"、"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 了解什么是语言学习,以及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1.1 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关系,1.2 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2.1 什么是"语言获得",2.2"语言获得"的过程,2.3"语言获得"

的条件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3.1 **语言学习,3.2 第二语言学习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一) 知识要点:

1.狭义的思维只指"思考",广义的思维包括"思考"和"思想"两个方面。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思维最主要的工具;理性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3.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储存人的认知成果,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思维;(2)感性思维;(3)理性思维;(4)发散思维;(5)表象思维;(6)语言相关论。

2.领会:(1)"思维"的三个意思;(2)"思考"和"思想"的差异;(3)语言与思维发生的先后顺序;(4)语言与思维的对应关系;(5)语言与思维的主导问题;(6)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分析思维活动中语言的作用;(2)判断思维活动的具体类型;(3)分析在理性思维中具体语言事实的作用;(4)分析语言在完成认知过程中的作用;(5)分析语言怎样帮助存储认知成果;(6)分析说明语言能增强人的认知能力。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用实例说明"语言相关论"的合理性;(3)用实例分析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一个人形成自己母语或儿童时期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进一步学习母语以及学习外语的过程。

2.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非自控阶段、咐呀学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简单句阶段、复杂句阶段。

3.关于"语言获得"的条件的解释: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如"

模仿说"和"强化说";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如"天赋说"和"认知说"。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获得;(2)语言学习;(3)非自控阶段;(4)咐呀学语阶段;(5)单词句阶段;(6)双词句阶段;(7)简单句阶段;

8)复杂句阶段;(9)模仿说;(10)强化说;(11)天赋说;(12)认知说。

2.领会:(1)"语言获得"的内涵;(2)"语言学习"的内涵;(3)"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的联系;(4)"语言获得"的具体过程;(5)"语言获得"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征;(6)"语言获得"的条件;(7)有关"语言获得"条件的理论学说;(8)对于"语言获得"问题学界倾向一致的观点。

3.简单应用:(1)区分通过"语言获得"得到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学习"得到的语言能力;(2)判断单词句阶段;(3)判断双词句阶段;(4)判断简单句阶段;(5)判断复杂句阶段;(6)利用"模仿说"分析语言获得;(7)利用"强化说"分析语言获得;(8)利用"天赋说"分析语言获得;(9)利用"认知说"分析语言获得。

4.综合应用:(1)用"语言获得"的理论解释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

2)根据语言材料分析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阶段;(3)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模仿说"的价值和问题;(4)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强化说"的价值和问题;(5)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天赋说"的价值和问题;(6)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认知说"的价值和问题。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学习又叫母语学习,特点是:注重加固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注重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

2.第二语言学习又叫外语学习,特点是:从基础语言知识入手,第二语言知识与母语知识交叉干扰,易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翻译法"和"听说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母语学习;(2)外语学习;(3)中介语现象;(4)语言迁移现象;(5)正迁移;(6)负迁移;(7)引导迁移;(8)翻译法;(9)听说法。

2.领会:(1)母语学习的特点;(2)外语学习的特点;(3)母语知识对外语的帮助;(4)母语知识对外语的干扰;(5)"中介语"的三个最基本特征;(6)中介语系统发展中的三类错误;(7)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3.简单应用:(1)判断母语中某种语言现象是否对外语的学习形成干扰;(2)指出母语学习应掌握的语言基本知识;(3)指出母语学习要培养的语言能力;(4)指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外语学习;(5)判断具体语言事实是否中介语现象;(6)判断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

7)判断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4.综合应用:(1)利用母语学习的特点说明母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2)利用外语学习的特点分析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语言问题;(3)利用"中介语"理论分析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现象;(4)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分析如何避免外语学习中"负迁移";(5)利用"翻译法"进行外语教学与学习;(6)利用"听说法"进行外语教学和学习。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的类型、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语言获得的含义、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语言学习的类型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文学写作中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了解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了解文学写作中的各种语体,了解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规则。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1.1 文学写作和选词用句,1.2 词语的锤炼,1.3 句式的选择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2.1 修辞格,2.2 其他修辞方式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3.1 文学写作和语体,3.2 语言形式的规则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一) 知识要点:

1.文学写作中词句的选择既要讲究"美",又要保证"准确"。

2.词语的锤炼是组句成篇的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和形象生动,主要方法是精心挑选、恰当使用和巧妙配合。

3.在写文章选择长句或短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陈述句或疑问句、常句或变句时,应该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重点等多种因素。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语锤炼;(2)句式选择。

2.领会:(1)词句锤炼的要求;(2)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3)句式选择的主要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长句和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2)了解肯定句和否定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3)了解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4)了解常句和变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遣词造句如何做到既"美"又"准确";

2)说明怎样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重点等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式。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一) 知识要点:

1.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侧重于语句意义的修辞格和对偶、排比、反复、回环等侧重于语句形式的修辞格。

2.文学写作中的其他修辞方式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涉和降格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修辞格;(2)比喻、本体、喻体、明喻、暗喻、借喻;(3)借代、本体、借体;(4)比拟、拟人、拟物;(5)夸张、夸大类夸张、缩小类夸张;(6)双关、语音双关、语义双关。

2.领会:(1)比喻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2)借代的几种类别;(3)借代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4)比拟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5)夸张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6)双关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了解借代和借喻的区别;(2)了解拟人和拟物的区别;(3)了解夸大类夸张和缩小类夸张的不同;(4)了解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的差异。

4.综合应用:(1)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

2)说明如何区别比喻和比拟;(3)说明如何区别比喻和借代。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一) 知识要点:

1.各类语言文字作品的语体可以分为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和文学语体三大类。

2.语句的形式特色包括对偶和对偶句、排比和排比句、叠用和反复句等。

3.诗词歌赋的创作讲求韵感、韵味和格律。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学语体;(2)对偶、对偶句;(3)正对、反对、串对;(4)排比、排比句;(5)叠用、反复句;(6)顶真;(7)回环;(8)韵文;(9)韵感、韵味、格律;(10)押韵、平仄、对仗。

2.领会:(1)口语语体的分类;(2)书面语体的分类;(3)文学语体的分类;(4)对偶的分类;(5)排比句的特点;(6)反复句的特点;(7)汉语的音步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差异;(2)了解对偶句的特点;(3)了解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差异;(4)了解排比句和反复句的差异;(5)了解顶真和回环的差异;(6)了解格律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规则。

4.综合应用:(1)说明文学写作与语体有什么样的关系;(2)说明语句形式的变化和特色;(3)说明韵文有哪些语言规则。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规则(语体、格式、格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格律。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了解怎样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怎样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1.1 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1.2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2.1 语言文字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2.2 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2.3 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3.1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要素的特点,3.2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在整体性质上具有文化的**属性,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但同时语言和文化的作用范围不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的推动力量,能够影响语言的形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文化;(2)狭义和广义的文化内涵。

2.领会:(1)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3.简单应用:(1)为什么说语言就是一种文化;(2)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综合应用:(1)了解不同语言是怎样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的;(2)了解民族文化从哪些方面影响语言形式。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能够保留民族文化的历史遗迹,也能够深刻地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

2.语言文字能够表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互动,以及文化扩散带来的语言分化和异化。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吉祥话;(2)称谓语;(3)权威方言。

2.领会:(1)为什么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2)语言文字是怎样反映当代文化变迁的;(3)语言文字如何表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

3.简单应用:(1)分析汉字从哪些方面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2)了解汉字和日语文字的相互影响及其所反映的中日文化交流历程;(3)分析借词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

4.综合应用:(1)从具体实例分析特殊语言成分所包含的文化含义;(2)了解汉语各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汉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

第三节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一) 知识要点:

1.民族文化对语言内部的语音、语汇、语法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2.社会心理、物质生活条件和审美情趣都会对语言表达、词句选择、交际规范和文学样式等语言形式产生显著影响。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标准音;(2)类义词。

2.领会:(1)民族文化对语音成分的影响;(2)民族文化对语法结构的影响;(3)民族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3.简单应用:(1)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音的确立过程与社会文化有何关系;(2)说明洋泾浜语的语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

4.综合应用:(1)用具体实例分析不同语言对词义的理解差异如何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2)用具体实例分析汉语文学作品受到了民族文化怎样的影响。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语言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语言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语言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民族文化与语言要素的特点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本章的学习难点是: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影响语言。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了解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的关系,了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人脑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的关系;了解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1 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1.2 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2.1 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2.2 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3.1 语言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3.2 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语言学的应用也推动了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在教学领域、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言学与文学、历史、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应用语言学;(2)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应用之间的关系;(3)语言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是语言学应用的基础;(2)语言学的应用能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3)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的区别;(4)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5)语言学与民族问题、**政治的关系;(6)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7)语言学与文学、文化学的关系;(8)语言学与哲学、逻辑学的关系;(9)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10)语言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1)分析指出哪些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可以进入语言学应用领域;(2)分析说明语言学应用是如何推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3)分析语言学与各类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4)分析语言学与各类自然学科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研究应与现实应用相结合;(2)从语言学与各类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语言学的研究;(3)从语言学与各类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并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一) 知识要点:

1.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的构造有关。

2.人脑构造与人的语言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脑的单侧化现象、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2)布洛卡失语症;(3)威尔尼克失语症;(4)语言遗传机制;(5)普遍语法、个别语法;(6)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2.领会:(1)拥有语言能力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2)大脑的基本构造;(3)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4)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5)大脑的语言功能如何受临界期的限制。

3.简单应用:(1)说明语言类信息由大脑哪个半球掌管;(2)说明非语言类信息由大脑哪个半球掌管;(3)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布洛卡失语症;(4)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威尔尼克失语症;(5)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失写症;(6)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失读症。

4.综合应用:(1)解释儿童两三年即可掌握一种复杂语言的原因;

2)运用大脑临界期判断不同情况下的人掌握语言的可能性;(3)判断大脑受损后的语言状况。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有些计算机信息处理需要语言学的知识,有些语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计算机信息处理中。

2.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文字信息处理、语音信息处理、语料库和语言材料的标注分析、机器自动翻译、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信息处理;(2)语音信息处理;(3)语音实验;

4)语音识别;(5)语音合成;(6)语料库;(7)加工文本语料库;

8)人机对话;(9)机器自动翻译;(10)人工智能。

2.领会:(1)语言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关系;(2)哪些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需要语言学知识;(3)哪些语言学知识可以用于计算机信息处理;(4)主要的语音信息处理技术;(5)计算机给真实语料自动分词的困难;(6)人机对话的途径;(7)机器自动翻译的类别;(8)机器自动翻译的四个层级;(9)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

3.简单应用:(1)分辨汉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2)判断哪些设备应用了语音信息处理技术;(3)按照计算机分词技术给真实语料分词;(4)分辨不同的语料库。

4.综合应用:(1)说明汉字信息处理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2)说明语音信息处理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3)说明语料库和语料信息标注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4)说明机器自动翻译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5)说明人机对话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6)说明人工智能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本章的学习难点: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语言学概论 重要知识点

**章 语言和语言学

**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1、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2、“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能力是人跟动物的最重要区别。其显著特点有:(1)“内容更多”人在各种场合说话、用各种方式说话、说这种话都离不开语言。(2)“用处更大”人类语言有多种功能,包括:交际功能、记录功能、思维功能、认知功能等。(3)“能够创造”人类的语言是由严密灵巧的规则构造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生成和运转能力。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的成员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特点和语言类型

1、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 — 语族 —(语支)—语群 — 语言 — 方言 — 次方言(土语)。

3、形态分类主要分为两种:形态语(综合性语言)和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1)形态语(综合语):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2)孤立语(分析语)——汉语: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名词词形变化的“性、数、格”,突出语序和虚词;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对应。

二、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语言”和“言语”

1、言语动作、言语作品统称为“言语”;说话工具则是“语言”。

2、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 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都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形式。

(二)“本体”和“外围”

1、语言本体知识:语言系统内部自身的知识,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2、语言外围知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其他科学技术等。

“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后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但不是**保持一致。口语比较灵活易变,而书面语比较稳固保守,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口语是**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一、语言的符号特性

(一)“能指”和“所指”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语言符号的能指是语音;把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语言符号的所指是声音指称的意义。

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通过约定俗成结合在一起,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1)“能指”是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是符号的形式部分;“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是符号的意义部分。(2)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他们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

(二)“约定”和“任意”

1、“约定”是指人为的某些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约定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语言符号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是无法随意改变的。

2、“任意”是指用什么符号表达什么意义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 只要大家都认定或习惯即可。如初始语言符号就具有任意性,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不可论证的。(复合符号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人为地根据**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所以原则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3、任意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音与义之间是可以变化的。

(三)“不变”和“可变”

1、不变性:符号的物质实体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 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2、可变性:正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二、语言的结构特性

(一)“线性”和“离散”

1.、线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即语言符号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即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接一句话地说,不可以同时说出两个以上的字、两句以上的话。

2、离散性:是指语言符合基于线性排列的原理,又可以还原或者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符号,即说话中的”话“可以分解成”词“而这些词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话)。

3、语言符号的“线性”特性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排列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单位;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特性又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

(二)“层次”和“层级”

1、层次性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

“语素”是**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词是**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的交际单位。如果把一个小单位内部成分的排列组合叫做“层次”,那各个小单位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层级”。

2、语言系统是多层级系统,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言单位性质的不同,语言系统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下位层和上位层。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3、语言结构中的大层级: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子系统。

“组合”和“聚合”

1、组合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又称句段关系。句子中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的问题就反映了组合关系。

2、在组合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为联想关系。

3、聚合关系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和体现出来,组合在聚合中寻找材料。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一、语言学的任务

(一)社会需要推动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社会交际的需要推动了以建设民族共同语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机器翻译、人工智能)。

(二)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取向

1、语言学的分科

1)语言学自身的分支学科:语音学、语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

2)跟语言学密切相关的研究学科:文字学、方言学;

3)语言的外围分支学科: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应用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神经病理语言学、语言教育学、领域语言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2、语言学的不同研究取向

1)语言学整体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也有部分属于自然科学,或者至少与自然科学相交叉。

2)语言学整体上属于基础科学,但也有部分属于应用科学。

二、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

(一)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

1、从哲学角度讨论语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2、荀子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指出了“名实”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正名篇》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二)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全世界语言研究的四大传统: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希腊罗马语言学传统、古中国语言学传统和古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尔雅》被认为中国古代**部语言学专著;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开创了训诂学的先河,是中国**部方言学专著。东汉的许慎编写了我国**部**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以六书为核心的汉字学理论。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有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三)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 19 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确立开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是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语言历史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方法。

三、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一)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简称“结构语言学”,最早是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理论。

1、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2、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口语研究

3、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结构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理论;赵元任《国语入门》、朱德熙《语法讲义》,兼顾形式和意义分析两个方面。

(二)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

“生成语言学”以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等著作为标志。

1、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普遍语法”。各语言所特有的“个别语法”,是后天习得的;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语法”,是先天遗传的。

2、生成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句法自治”。

3、生成语言学的理论系统是“原则和参数”。

【选择题】

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一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一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答案:BDE 解析:

同一个民族或同一个国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或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大量存在的客观现象。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节 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意义的声音。

2、(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2)语音是代表**意义的声音。语音同语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它有别于也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无意义的声音,如:**、喷嚏、呼噜, 等等。(3)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音之外的声音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二、语音的属性

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因此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因此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高: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音波的频率。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高就越高。汉语普通话语音中的声调指的便是音高。

2、音强: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的振幅。振幅的大小同发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持续时间的长短。

4、音质(音色):声音的本质和特色,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 是语音“物理四要素”中最重要的特征。声音经过声腔使之放大并形成不同音质的语音。由此得知造成元音音质差别的因素主要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1、动力部分——肺和气管 2、发音体——喉头 3、发音体—— 声带 4、共鸣器(声腔)——口腔和鼻腔按照发声器官能否活动,可以将之分为“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主动发音器官包括嘴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等,被动发音器官包括牙齿、齿龈、硬腭等。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什么意义用什么声音来表达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是社会因素决定的。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三、语音的表现形式

语音作为语言的载体,跟语言的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语言本身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即语音的单位。分别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音节、音素、元音和辅音。

四、语音的记录方式

(一)直音法:直音法其实还包括譬况法、读若法、纽四声法等, 是我国东汉以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这样注音的好处是一看就懂,注音准确。缺点是必须为每个汉字找到一个简单易识的同音字有时很难办到。

(二)反切法:反切法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为长久的汉字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法遵循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几乎可以拼读所有汉字的读音,但是也有缺点。因为汉字本身不表音,汉字读音变了,字形并不变,这会给反切带来麻烦。

(三)注音字母:民国时期采用注音字母(注音符号) 为汉字注音。1913 年制定,1918 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施行,称作“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1930 年改名为“注音符号”。三个优点:字母数量少、照顾了古音、念法固定。注音字母现在仍有包括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与香港等中国地区在使用。

(四)汉语拼音方案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拼音字母采用**通用的拉丁字母,字母标记的语音也跟拉丁字母本来的读音接近;

3、拼音字母采用音素制,每个汉语音节最少一个音素,最多四个音素。

(五)**音标

**音标是目前**上最为通行的一种记录、分析各种语言的语音的标注符号。**音标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其优点有:

1、符号和音素严格对应,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

2、音标数量多,有许多附加符号作补充。如因素符号上标“~” 表示鼻化

3、符号多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制定,简单清晰,易学易用

4、通行广泛。**音标是语言学家分析语音最常使用的符号系统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一、元辅音分析

元辅音分析是指把音节切分到音素的分析方法。音素是**的语音单位。音素可以根据发音时的生理特征和听者的音响感觉,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音节是自然感受到的**的语音单位,也是语音分析的最基本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语音单位,切分到**就是音素。音素包括“元音” 和“辅音”。语音学中对音质成分进行描写和分类的基本概念就是元音和辅音,语音中的元音都是乐音,而辅音则大多为噪音。

(二)元音

1、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和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元音又叫母音,元音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2、决定元音音质的原因: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

3、八个舌面元音(标准元音、定位元音)

[i]——前、高、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u]——后、高、圆唇(汉语普通话)

[e]——前、半高、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o]——后、半高、圆唇 (汉语普通话)

[ɛ]——前、半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ɔ]——后、半低、圆唇 (英语)

[a]——前、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ɑ]——后、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三)辅音

1、一般地说,辅音音素是除了元音音素以外的音素。其发音可以分为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阶段。

2、特点包括:(1)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的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发出声来(2)气流较强(3)浊辅音声带振动, 清辅音声带不振动。

3、辅音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划分辅音

①双唇音 ②唇齿音 ③舌尖前音 ④舌尖中音 ⑤舌尖后音 ⑥舌面前音 ⑦舌面后音

2)按发音方法划分辅音

①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塞音、 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半元音。

②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清音、浊音。

③根据发音时气流的状况划分辅音: 送气音、不送气音。二、声韵调分析

(一)声母

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 汉语普通话有 22 个辅音,但可以在音节里充当声母的只有 21 个,辅音 ng 不能充当声母,只能做韵尾,不能做声母。而辅音 n,既可做声母,又可做韵尾。另外,有一部分音节没有辅音音节,即称为“零声母音节”。

(二)韵母

1、韵母是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传统音韵学把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2、韵母成分分类法:韵母有三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复韵母的结构:韵头(只有 i u ü三个高元音可以充当)、韵腹(是韵母的主干,十个单元音都可以做韵腹)、韵尾(复韵母中只限于韵腹后面的 i u (o),在鼻韵母中由鼻辅音 n ng 充当)

3、韵尾分类法 :开尾韵母(无韵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音尾韵母 。

4、“四呼”分类法 :按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可分为四类,即“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三)声调

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高低升降)变化。一个音节,除了声母和韵母外,还有一个贯穿整个字音的高低升降,这就是声调。每个汉字记录一个有声调的音节,故又称“字调”。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由音高决定,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概念。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三、音节结构

(一)元辅音分析和声韵调分析的一致性

1、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音节结构可分为 V、C-V、V-C、C-V-C 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二)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

1、声韵调分析法是汉语传统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按照这种分析方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音节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3、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

1)元辅音分析法可以用于任何语言的音节分析。(2)声韵调分析法只能用于汉语音节的分析,更能够反映其结构特点。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一、设立音位的原因:表面看,设立音位是为了减少拼音字母, 但实际上是为了确定能够区分不同意义的音素并将其区别开来,所以音位不是从听感的角度直接切分出来的,也不是依据语音单位的发音归纳的;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所以不能跨语言和方言。

二、设立音位的方法

(一)归纳音位的原则

1、对立原则:如果两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可以区别语义 ,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具有“对立关系”。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3、语音近似原则:语音近似原则是指既互补分布,发音特点相

似的音素可以合并为一个音位。

(二)音位的区别特征

1、音位的对立能够区分音节的意义,而音位的对立又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语音特征基础上的,比如元音的舌位前后、高低、唇形的圆展,辅音的成阻部位、除阻方法、清浊形式、送气与否等,这些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2、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考察。一个音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发音,这种不同的发音就是音位变体,即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

3、音位变体主要是基于不同音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来确定的。根据环境的不同分为:条件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变体)和自由变体(处于互混关系中的变体)。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一、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音节组合中出现的一种音变现象 。语流中,由于受说话速度、轻重高低变化以及前后音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音节的读音会发生变化,语言学上称这种音变现象为语流音变。

(一)儿化: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韵在语汇、语法、修辞上有**的作用,一是可以区别词义, 二是可以区别词类,三是表细小及可爱的感情色彩。

(二)变音:一个音节受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这就是“变音”。变音现象中最重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三)变调变调指音节连读时,某些音节的声调发生变化的情况。变调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即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声调的音节,其中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受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汉语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

二、韵律节奏

(一)停延:停延是说话时语流中的停顿和延续。停延有三种形式:一是气息停顿:用标点符号隔开;二是语法停顿:通过停顿区别一个句子句法结构的不同构造层次和语法关系;三是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意义,或者加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加强语法停顿或改变停顿位置。

(二)轻重:说话时语流中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并不是**相等的,有的听上去重一些,有的听上去轻一些,这就是语音中的轻重现象。

(三)升降:可以分为高调和低调两种。低调是全句音节的高度程降低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低调一般用于已经说完的句子,常用来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等语气。高调是全句各个音节的高度呈现身高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高调常用来表达疑问句、惊讶等语气。

【选择题】

1.语音本质上是()

A:物理现象

B:生理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节 语汇概说

一、什么是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 语汇包括“词”和“语”两部分。“词”语言中**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由两个以上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

二、语汇的特点

(一)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二)普遍性和民族性: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 语言中就**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不同语言的词语不**反映**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差异。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普遍性使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民族性使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

(三)活跃性和稳定性: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稳定性是指词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一、语素

(一)语素的定义

1、语素是**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的语法单位。语素不能再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语素的“有意义”一是指有具体所指,二是指能够表达**的语法意义。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语的语素差不多是一个音节和一个汉字,但并不是**的一 一对应关系。

(二)语素的类型

1、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1)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又能够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的语素。

2)不成词语素:A 不能独立成词,但是却能够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的语素。

B 不能独立成词,也不能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在同别的语素构成新词时有固定的位置的语素。

2、从语素成词的自由度和位置方面区分: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黏着)语素。

3、从语素表示意义的虚实上分: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4、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1)定位语素:语素在**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位置固定,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如:-子 阿-

2)不定位语素:语素在**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位置不固定,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书”——书本、图书

二、词的构造形式

从语素与词的关系角度看,词的构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个语素直接成词,可统称为“成词”,而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二是语素和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词,可统称为“构词”,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一)单纯词的成词形式

1、直接成词:没有独立使用时就是语素;独立使用时就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是成词语素。

2、变性成词:指语素改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的现象,即词的兼类。

3、变形成词:指把原来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的现象。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二)合成词的构词形式

1、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并列式 、偏正式 、陈述式(主谓式) 、支配式(动宾式)四种。汉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充式的复合词 。

2、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有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3、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有名词性重叠词、副词性重叠词、多重重叠词。

三、“语”的构造特点

“语”是由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熟语,因此语的构造必然有不同于词的地方。

(一)结构的固定性:“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动。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

(二)意义的整体性:“语”在意义上还有整体性,不是构词本身的意义简单相加,必须明确:“语”有其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语”有其文献典故与历史事件。

(三)自身的特殊性:每种“语”的结构都各自有一些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例如。汉语的惯用语通常是三字格,成语是四字格。结构形式有三字格、四字格、简缩词语等。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一、词的分类

(一)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1、单音节:一个音节的词,一字一音。2、双音节:汉语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3、多音节词:三个以上音节的词,汉语很多音译外来词属于多音节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2、汉语中的多音节单纯词还可划分为四类: 连绵词 (双声连绵词、 叠韵连绵词、 其他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音译词。

(三)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基本词的特点有稳固性、普遍性、构词能力强。基本词以外的词是一般词,即非基本词。 一般词的特点有数量多、缺乏稳固性、灵活性强、构词能力弱、非常用性,包括古语词、新词、外来词。

(四)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专用词):通用词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专用词则是指在某些领域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主要是“科技术语”和“行业语” 。

(五)同音词和同形词:汉语同音词多的原因是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有三种情况: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又同音又同形。

(六)简缩词语:1、分段简缩:即把全称分段,每段提取一个成分。2、截段简缩:即截取全称的最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 3、综合简缩:即既采取截段简缩,又采取分段简缩。4、省同存异: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5、标数概括: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 省略不同的成分。

二、“语”的分类: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 )

A:老人

B:老调

C:老酒

D:老婆

E: 老 鼠 答案:DE 解析:

“派生词”是指由“附加构词”的构词方法构成的词。“附加构词”是指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在“老婆”一词中,“老”没有实际意义,“婆”表示妻子,所以**个语素是虚义语素,第二个语素是实义语素,因此是前缀式派生词; 在“老鼠”一词中,“老”没有实际意义,“鼠”表示鼠这种生物,所以**个语素是虚义语素,第二个语素是实义语素,因此是前缀式派生词;选项中由“附加构词”法构成的词只有 DE。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节 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一)抽象性:抽象性是指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二)递归性:递归性即相同的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句子无论多长,都遵循着“主语+谓语”和“谓语=动词+宾语”结构的套叠。

(三)系统性:严密的系统性指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

(四)稳定性:稳定性指语法规则相对语音、语汇这样一些语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缓慢。

三、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一)语法和语音:语音指语言的声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

的轻重、句子末尾的语调等。语音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也表现为语音差别。其他语音形式如停顿、句子末尾的语调也会影响到语法。

(二)语法和语汇:语汇是指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包括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类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会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

(三)语法和修辞: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 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修辞现象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选择。

(四)语法和语境: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的上下文等。语境对语法的影响有时也很大,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五)语法和逻辑:逻辑是语言表现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一、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一)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

1、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2、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二)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

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不可太复杂、不需太细),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 其研究结果服务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规则复杂、严格细致)。

(三)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

二、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

(一)词法和句法

1、词法也称作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句法又称作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2、印欧语言中的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多与形态变化有关, 突出了词法规则;

3、汉语本来没有词的形态变化,词法问题并不重要,但句法却很重要。

(二)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1、组合规则: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 这就是组合规则;

2、聚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 这就是聚合规则这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语法关系。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关系: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说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以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也可以跟别的成分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聚合关系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

三、语法单位

1、语素:**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不独立运用。

2、语素组:多个语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未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3、词:**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和语素的区别看是否能“独立运用”。

4、词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跟词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独立使用。区别在于词组肯定要比词大一些(不是“**”),或者说凡是由词和词组结合起来的语言片断就是词组。词组可以由两个词组成,也可以由许多词即若干个词组组成。

5、句子:由若干词或词组按照**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 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句子和词组的本质区别不在结构的长短,而在于是不是独立说出来并 用于交际。

6、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句组的共同特点是包含多个独立的句子,其中句群、语段和篇章没有截然区别。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一)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 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

(二)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也可以这样说,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

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 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

二、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

(一)词法手段

1、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

1)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2)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汉语无)(3)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2、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意义的形式。

3、词的重叠:词的重叠是通过词中的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表复数或“逐个”的意思。(2)表短时和尝试的意思。(3) 表程度增加的意思。如“雪白雪白”等。

(二)句法手段

1、虚词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2、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3、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4. 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三、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一)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体词属性范畴是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谓词性范畴是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表示的意义范畴有时、体、态和人称。

(二)句法范畴:可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两类。类别范畴是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一、词的聚合: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1、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2、意义标准 :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3、分布标准 :根据词的聚合位置确定词类。

(二)划分词类的结果

1、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 :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词类。

2.词类的大类和小类 :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

3.典型词类和跨类词类 :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典型词类,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跨类词类。

二、词的组合:词组

(一)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

1、只要是词与词的组合,由词充当其直接成分,即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

2、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定

中词组和状中词组)、动补、联合词组)和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3、词组的聚合分类:词组的聚合类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二)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1. 复杂词组由简单词组扩展而来,主要体现在结构层次数量的增加。

2.复杂词组的分析方法 :切分出来的片段必须成结构,得有语法关系;切分出的片段必须是一个词或词组并有**的意义。

三、句子的聚合:句类

(一)句子的句型类

1、**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汉语中**主谓句又分为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主谓句、名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

2、不**主谓句:省略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 或要依赖**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3、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结构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或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完整表达意思的句子。

(二)句子的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各种语言都可以归纳出相对于“基本句”的一些特殊的句式,叫做句式类。

(三)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从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四)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复句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并列复句 顺承复句 解说复句 选择复句 递进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复句的判断标准:一是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 二是复句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只有一个语调。

四、句子的组合:句组

句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篇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会话”。“会话”与“篇章”的区别在于篇章只是一个人单独的一段话,包括交谈、会话等。会话结构除了具有与篇章相同的话语特点外,其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会话的基本单位不同,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 二是会话的衔接形式不同,会话的衔接形式叫做”话轮转换“。三是会话的调节手段不同。

【选择题】

1.语法的演变之所以比语汇缓慢,是因为( )

A:语法规则比较简单

B:语法规则数量较少

C: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D: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答案:C 解析:

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 变化过程也**缓慢。从语法变化的现象看,很多语法规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多少年来变化一直不大。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节 语义概说

一、什么是语义:语义即语言的意义,即人们使用语言要表达的内容。

1、语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汇意义是指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语义,语法意义是指结构、语序、虚词、形态、重音、句调所变大的语义。

2、语义既包括“言内之意”也包括“言外之意”。言内之意是指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言外之意是指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如“天真热”言内之意为对天气的评价,言外之意可能是想让听话人开空调。

3、语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是语义的连带要素。

二、语义的性质

(一)概括性:词语的意义统称“词义”是**的语言社会对**的对象的概括反映。

(二)模糊性:(1)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2)语义的模糊性不是词义的含糊,它出现在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其本质是边界不明。(3)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句子的模糊性,因为词组的句子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因而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会有意义的模糊性。

(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各不相同, 对事物的认识、概括和分类也会有所差异,因而语言也会有所不同, 运用语言所表达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一、词义的构成要素

(一)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1、词的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既然是概括性的,那么事物本质的揭示有深有浅。

2、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又叫做词义的

“附加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

(二)语素义:对于单纯词来讲词义就等于语素义。对于合成词来讲一种情况是词义差不多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另一种情况是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义的意义推导而来。

(三)义项:(1)义项是词典释义的**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2)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否则这些不同的义项就只能属于不同的词。

(四)义素:义素是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 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二、词义的聚合关系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1、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3、多义词多义和本义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1、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反义词又可分为**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2、近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1)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所指范围并不**重合;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却有所不同。近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习惯, 使近义词在用法上往往有所不同。

(2)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如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或形象色彩不同。近义词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各有自己的运用领域。

(三)语义场

1、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2、语义场与语言中的上下位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3、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层次性。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之间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

三、词典和词语的释义

1、综合性百科辞典:综合性百科辞典也称百科全书,详细解释了各学科和各方面的术语性词语。我国明代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世界上**部综合性百科辞典。同时还有《中国百科大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

2、专科性百科辞典:称为学科百科辞典。这种词典收集解释某一学科的术语性词语,比如《语言学词典》、《经济学词典》、《化学词典》等。

3、语文词典:语文词典是收集解释语言词语的词典,这类词典用于说明词语的读音、书写形式、意义、用法等。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等。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一、句义的种类

(一)句子的语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部分,句子中词的 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二是句子中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 义。

(二)句子的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的结构关系, 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三)句子的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一)论元结构

1、如果排除句子的语汇意义和句子中由虚词、语序、句调等表示时态、语态、语气关系的各种语法意义,句子的抽象语义结构可以用一个“命题”来概括。“命题”就是指由一个“谓语”和若干个“论元”组成的一种“论元结构”语言中的“谓语”主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和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谓语,语言中的“论元”主要是谓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主语和宾语。

2、谓语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可以对论元成分起到支配作用。一个论元结构中可以多少论元以及可以有什么样的论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性质决定的。“降级论元结构”(降级述谓结构)指的是由一个论元结构充当上**结构中论元的论元结构。一般来说主语和宾语都是谓语动词的论元,但如果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也是谓词, 当然就也是一个论元结构。

(二)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句中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三)语义特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还需进一步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义角色的特征”,语义角色包括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材料、处所等等;二是“语义性质的特征”。

三、句子中的歧义

句子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种,即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存在,彼此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分工合作”共同表达句子各方面的意义。如果在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同一类型的意义,这些意义就会发生冲突,也就会使句子产生多种理解。这种同时存在两种同类型意义的现象就叫做“歧义”,这样的句子就是“歧义句”。

(一)歧义的特性

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即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

2.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性质都不同。

3.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

1、词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

1)同音歧义。(2)同形异义。(3)一词多义。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2、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

(三)消除歧义的方法

1、歧义可通过上下文和情景语境消除。

2、采用停顿、轻重音等手段消除歧义

3、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手段消除歧义。

【选择题】

1.“成立”“建立”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别主要是( )

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答案:A 解析:

语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是语义的连带要素。“成立”指开始建立,通常指的是成立一个组织或协会;“建立”指开始成立或产生,指的是一种关系或一种言论等的提出及最终得以实行。由此得出这两个词是理性意义不同。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节 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1、情境性:语言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包括交际双方言辞构成的上下文语境和非言辞的主客观因素构成言语环境。语境既是语言符号组合的制约因素,同时也为语言符号在组合中获得新的意义提供了可理解、可接受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语境也是语言使用的客观条件。

2、社会性:语言运用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交际双方不论是在表达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 都要遵从社会习惯和使用规范,而且彼此要相互配合。

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同时还要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语音的发音规则、语法的结构规则、语义的组个规则等。

二、语用研究的范围

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是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语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2)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的场合、对方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3)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件意义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一、语境的类型

1、言内语境: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

2、言外语境: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境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等。

3、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言内语境”,广义的语境则包括了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语用学采用广义。

4、语境意义不是语言意义。语境的构成涉及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语言要素会产生一般的、稳定的语义,非语言要素则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作用下产生个别的、临时的意义,通常叫做语境意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主要就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而语言的意义又大致可以分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语用意义”)、“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等。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一)言内语境的作用: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二)言外语境的作用

1、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2、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

3、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三、语境和词语所指

(一)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

1、指示词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名词、地点名词以及有些语言中的定冠词

2、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以一个言语活动的各个要素(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地点)为参照才能确定的某些词语的所指意义。

3、指示意义的类别: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二)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1、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是指任何语言的语汇意义都是抽象和概括,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语境成为谈论的对象或发生关联时,才会有

具体的所指意义。

2、理解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注意区分: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指称); 任指: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全指: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

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不定指: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

1、质量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新闻发言人

2、数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回答别人问路

3、相关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法庭辩论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且无歧义。领导讲话

(二)“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指出于互相尊重的需要,双方

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

1、得体和慷慨:会话中尽量避免有损于他人和有利于自己的表述

2、赞誉和谦逊: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要多赞誉对方。

3、一致和同情:会话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立,

增加相互的一致性和共同点。

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一)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

1、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而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一般是“礼貌原则”优先“合作原则”。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先的会话准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般交际“礼貌原则”优先;重要工作交际“合作原则”优先。

(二)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准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 即说话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语用学把这种语句背后暗含着的意义叫做“会话含义”。

1、违反数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信息不够或过多。

2、违反真实准则表达会话含义:隐瞒真实信息,故意说错 。

3、违反相关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答非所问,另有所指。

三、蕴含义和预设义

(一)蕴含义

1、概念: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 即从一个句子的句义**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

2、蕴含义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

1)衍推义: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从逻辑的角度讲是充分不必要关系。即:如果 A 句真,B 句也真;如果 B 句假,A 句也假;如果 B 句真,A 句不**真。

2)隐含义:不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即:如果 A 句为真,B 句一般也为真;如果 B 句为假,A 句仍可能为真。隐含义的两个特点:可消除性(即在特定语境里可以被推翻);可追加性(即可以明确地不出来)。

(二)预设义

1、概念 :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不在句子断言范围内。通常情况下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同蕴含一样,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预设关系与其他句义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句义成为这个句子潜在的意义。

2、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蕴含义的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1)预设义跟推衍义一样不可追加,否则会语义重复;

2)一般情况下简单肯定句的预设义不能像隐含义那样明言消除的,否则会前后矛盾。

第四节 言语行为

一、言有所为

1、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作出某种心理或行为上的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即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些事,这种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语用学中所说的“言语行为”。

2、言有所述:以言叙事,即一般的叙述句,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言有所为:以言行事,即施为句,例如:我宣布大会现在开幕。

二、言内、言外和言后

1、言内行为(述事行为):指“说话”行为本身,语言形式传递信息。

2、言外行为(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 3、言后行为(成事行为):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例如:我将尽**努力考上研究生。

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

(一)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与句子类型和词语的选择关系密切相关。

(二)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往往是用一种句子类型来表达另一种意图的言语行为。有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间接言语行为。

【选择题】

1.下列语义关系,只发生在不同句子之间的有( )

A:指向关系

B:结构关系

C:蕴含关系

D:预设关系

E:歧义关系答 案 :CD 解析:

预设义: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不在句子断言范围内。比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包含“他有哥哥”的意思,这是预设义, 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预设关系。蕴含义:通常情况下是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比如“他踢了小张的腿”,其中包含了“他踢了小张”的意思,后者是蕴含义,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蕴含关系。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节 文字概说

一、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语音是“听、说” 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写、看”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写(视觉)符号系统,是一种附属性的符号系统。

(二)文字的作用

1、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 2、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

3、文字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 4、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有**影响,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与语言的特征是分不开的。(2)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不能**化,因为同一类型的语言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的实例并不少见。

三、文字和书面语: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只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种工具,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一、文字的形式

(一)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

1、单纯字符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字符;复合字符是指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

2、传统上把汉字的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3、单纯字符和笔画的区别:(1)字符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书写符号,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2)笔画不是字符,而是组成字符的直线、折线或曲线,它们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

(二)意符、声符和记号: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跟语音没有联系的字符是“声符”;而跟语音、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就是“记号”。

二、文字的类型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系统, 具有层级性。从文字的字符和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音素(音位)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词语文字等。

2、根据文字的字符是否与语言的语音单位或语义单位相联系, 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也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其中”音“可以是”音素(音位)“这**语言单位,也可以是”音节“这**语言符号;表意文字中的“意”,实际上指音义结合层的各级语言单位,理论上可以包括“语素、词语、词组、句子”四级。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

1、我国有种说法,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一般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2、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二、文字的演变

1、文字从最初的图形契刻符号,演变成象形字符,再到形成表意字符或兼表意和音的字符,再到出现表音字符,表音字符中又从表音节的字符到表音素(音位)的字符,肯定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从象形符号演变为表意的字符或兼表意和音的意音字符,以及从表意字符或意音字符演变为纯粹表音的字母字符。

2、腓尼基文字是最早的字母式表音文字,腓尼基文字中只有辅音符号,不写出元音符号,因此后来一直被称作“辅音音素(音位) 文字”。

3、辅音字母的创造者是腓尼基人。

三、文字发展的规律

(一)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自源文字是自己独立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文字,古代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创造)、古埃及文字、中国的甲 骨文都是典型的自源文字。他源文字是借用其他文字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文字,腓尼基文字、印欧语系的字母文字都是典型的他源文字。自 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他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音的。现在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是汉字。

(二)“三阶段说”

1、**种说法是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分为:①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②音节文字;③音素(音位)文字。

2、另外一种说法:①文字符号的形式是从图形-字符-字母;②符号代表的语言单位是从词语-音节-音素;③文字表达的方式是从表形-表意-表音

(三)“两方向说”:两方向说:有学者认为文字不存在高低优劣,

“表音”和“表意”只是文字发展的“两个方向”。像汉字这种至今**存活的自源文字则可以或必须在意音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意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一、汉字的特点

1、汉字和没有形态变化的汉语基本适应;2、每个汉字都有意义,而且形、音、义统一;3、汉字字形不跟着读音改变,具有超时间空间性;4、汉字虽是意音文字,但缺乏**的表音系统;5、汉字的字符数量繁多,字形结构也过于复杂。

二、汉字的演变

1、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主要体现在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简化上。

2、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是从象形发展到表意,即从象形字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二是从表意发展到表音或兼表意和表音,即产生形声字。

3、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只是文字字体的演变,不是字符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不同的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过秦始皇时代“书同文”规范化的。

三、汉字的改革

目前我国对汉字的改革主要是从定量、定形、定音等几方面进行:

1、找出汉字中所有有用和常用的字,剔除没用或罕用的字(定量),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 3500 个,其中常用字 2500 个,次常用字 1000 个。

2、汉字的写法要尽可能简化,汉字的字数要尽可能减少(定型) , 包括推行简化字和废除异体字两个方面 秦始皇的“书同文”实际也就是对当时六国文字中大量异体字的整理,。

3、统一汉字的读音和采取给汉字标音的辅助手段。其中一个方面是要给汉字“定音”,另一个方面是要给汉字“拼音”。

【选择题】

1.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 )

A:笔画

B:字符

C:偏旁

D: 部 首 答案:B 解析:

字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各种文字和符号的总称,一个是指文字最基本的单位。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的起源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源说”,即“神授说”;二是“自源说”,即“人创说”。“人创说”认为语言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创说”从不同角度又有不同的假设。根据发生本源的不同有“感叹说”“模声说”“手势说”“劳动叫喊说”等。

(二)关于语言产生条件和方式的假说

语言产生的三个条件:1、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发展到**的水平;2、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3、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二、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表现

1、语言发展首先表现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上。这种发展通常是缓慢渐进的。

1)语音:语音的发展演变最为明显。(2)语汇:语汇的发展演变跟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3)语义: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上表现得比较明显。(4)语法系统比较稳定,但也在发生缓慢的变化。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社会原因:**,社会进步推动语言发展; 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第三, 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1、渐变性:2、不平衡性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

1、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独立的部分,这可以叫做“社会的地域分化”;

2、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叫做“社群”),这可以叫做“社会的社群分化”。

3、在这些社会分化的作用下,一个统一的语言就可能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进一步还可能在**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使一种语言的方言发展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而社会的社群分化则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一)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方言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上都会有**差别,但由于不同的方言都是从同一个语言分化出来的,因而不论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也总会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在语音上也会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二)亲属语言:方言形成后,如果社会由不**分化走向**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的社会政治地位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由一种语言的分支转变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就叫做“亲属语言”。亲属语言**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称作亲属关系。

(三)社会方言:在一个处在同一地域的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的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变体就称为“社会方言”。行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 促使形成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中最典型的就是“行话”。

二、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一) 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语言不仅会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还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走向统一。语言的统一有两种情况: 一是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二是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二)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条件:现代经济社会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状态,各地区人民出于生产、贸易和消费的需要,彼此之间交际日益繁盛,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交通和通信业越来越便利。由此,方言间的分歧和差异不断缩小,语言统一的步伐明显加快。

(三)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方式:在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为共同语规定一套规范,也就是共同语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的明确标准,这套标准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话才是共同语。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比如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若作为语法规范,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话才算是普通话。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一、语言的借用

(一)语言借用现象:语言借用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 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各种活动都会是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 这种社会接触又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而语言接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种的语言用了那种语言的成分,那种语言用了这种语言的成分, 这就是语言的“借用”现象。

(二)语言借用形式

词语的借用: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也叫作“外来词”。注意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每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借词也不同于仿意词,仿意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语素造成的词。

二、语言的并存:语言的“并存”也就是所谓“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而不是指个别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双语现象是不同社会、不同言语社团相互接触的结果,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

三、语言的转用

1、概念 :“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称之为“语言替换”。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转用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从使用本民族语言向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过渡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

2、产生 :(1)语言的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占优势。

四、语言的混合

1、概念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

2、形式 :(1)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2)克里奥耳语 ::克里奥尔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语言,又称为“混合语”。当人们把洋泾浜当成某一社会的交际工具,称为人们的母语, 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就转为克里奥耳语。它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一、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规划的特点: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 这种干预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影响遍及千家万户。

(二)国家官方语言的确定:一个国家在选择官方语言时应选用**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如果确实没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可以选择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建设一种民族共同语涉及推广和规范两方面的工作。建设民族共同语首先是需要“推广”,其次还需要“规范”。我国也明确制定了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即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四)民族语言政策的具体内容:所谓“民族语言”,不是指一 个国家的主体民族的语言,而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政策涉及的方面很多,但一般主要指下两方面的内容:1、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问题。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一)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1、排除例外 :语言规范要有**的标准,但也要注意排除标准中的特例现象。

2、约定俗成 :由于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的习惯,因此语言的规范化应该从语言的社会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的利弊 得失,不能不充分考虑各种语言现象和变化在社会公众中的使用情况, 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

3、兼容并蓄 :语言规范要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有**的范围限制和标准规定,但也要适当吸收语言中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 特定情况下也要允许不同的语言成分和语法共存。

(二)如何对待新兴语言现象

1、对待“汉外混用”现象 :对这种现象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 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规范要求和社会上的使用情况。

2、对待“网络文字”现象:可以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但在社会上和媒体上不应提倡这样的词语,提倡使用规范的汉语。

3、对待“时尚词语”现象的态度:必须明确,新词语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但有些现象并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应当坚决抵制。

【选择题】

1.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

B: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C: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

D: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E: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

答案:CDE 解析:

1、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另一方面变得不能过于加剧。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区域 之间,语言的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不是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 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各不相同,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 其次是语音,**是语音系统。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不 会引起语言成分类型格局的变动,因而也就不会立即引起语法规则的 改变,而且汉语中这个语法规则并不会因为语汇的发展而在短时期内 发生变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统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 地域的不一致。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一、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关系

(一)什么是思维:“思维”大致有三个意思:一是“思想”,二是“思考”,三是“意识、精神”。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起源和发生的先后问题 :

1)思维和语言相互独立,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但二者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而且思维活动必须运用语言才能进行,即使说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二者也不一一对应。

3)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思维决定语言。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

1)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是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表象思维”,即能够在人的大脑中唤起表象并在现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活动。

2)理性思维 :也叫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活动过程。

3)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3、地位和作用的主导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思维起主导作用, 思维决定语言。虽然语言对思维活动有**的影响,但不能**夸大这种影响,更不能说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萨丕尔和沃尔夫(“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被称为“语言相关论”。

二、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认知过程。

2、语言可以储存认知成果。

3、语言可以增强认知能力。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什么是“语言获得”

(一)“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内涵

1、语言获得 :语言获得从字面上说就是“得到”。更准确地说,

“语言获得”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

2、语言学习 :语言作为一种能力并不**是靠天赋或者遗传得到的,最终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掌握,或者说是需要后天的一些条件,们才能**得到。

(二)“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联系

1、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这两种途径是交叉作用、相辅相成的。语言获得主要是指一个人开始形成自己母语的过程,或者说是儿童时期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稍大一点以后在学校进一步学习母语及学习外语的过程。

2、二者的差别: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 即直觉习惯和自我强化等内在创造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语言获得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更多的需要从语言心理的角度来研究,而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练习等外在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语言学习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更多的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二、“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非自控阶段:非自控阶段是指婴儿出生后的前 6 个月。婴儿出生到 1 岁左右属于“语言前阶段”,或叫“语言准备阶段”,

(二)咿呀学语阶段:咿呀学语阶段是指孩子 6 个月到 1 岁左

右,属于儿童的语言前阶段。

(三)单词句阶段:单词句阶段是指儿童 1 岁到 1 岁半左右。最初的语言阶段叫做单词阶段,从单词句阶段开始,儿童就进入了真正的“语言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实际上就已产生了最早的语言能力,即通过词语来表示意义。

(四)双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是指开始于儿童 1 岁半到 2 岁多期间。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话,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五)简单句阶段:简单句阶段是指从儿童 2 岁到 2 岁半以后开始进入多个实词相互连接。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掌握语法系统。

(六)复杂句阶段:复杂句阶段是指 5 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形态变化,于是就进入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一个阶段,即虚词与实词相连接的阶段。

三、“语言获得”的条件

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虽然承认人天生具有一部分生物遗传的语言功能,但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条件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教育,代表学说是“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虽然不否认后天的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但更强调儿童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代表学说是“天赋说”和“认知说”。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一、**语言学习(母语学习)

(一)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

(二)注重培养各种语言能力

(三)注重提高文化和文明素质

二、第二语言学习(外语学习)

(一)从基础语言知识学习入手:与母语学习相比,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入手学习另一种语言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特点。

(二)母语与第二语言时常交叉干扰

1、母语语言知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帮助:(1)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2)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

2、母语语言知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1)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第二语言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三)易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1、"中介语"现象: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中介语的三个基本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中介语在学习的初期发展较快,越到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后面这一阶段称作外语学习的“高原期”。

2、“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3、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学者常用“翻译法”和“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 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

【选择题】

1.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 )

A:记忆

B:情感

C:意志

D: 美 感

答案:A 解析: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是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都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一、文学写作和选词用句:在文学写作中“美”与“准确”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即文学写作所使用的词句既要优美又要准确。

二、词语的锤炼:一是选择锤炼词语的基本要求,二是选择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

三、句式的选择:文学写作中选择句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常句和变句。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一、修辞格

1、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离不开本体和喻体, 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比喻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

2、借代:借代涉及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个部分, 前者是本体,借体是后者,借体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

3、比拟: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做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描述说明,拟物是把人或物当做 另一物体来描述说明。比拟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是使情感表现多样化, 使事物描绘形象化。

4、夸张: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有“夸大类夸张”和“缩小类夸张”之分。

5、双关:双关从字面看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包含了两个意思, 在这两个意思之中说出的是一种意思而实际要表达的则是另外一个意思,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利用同音词造成的双关叫“语音双关”;利用多语义的是“语义双关”。

二、其他修辞方式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涉、降格等。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一、文学写作和语体

1、口语语体就是“像说话“一样的文章语体。可以划分为:谈话体、演说体、讨论体。

2、书面语体是规范性**,抽象化程度**,也最正式的语体形式,可以划分为:宣传体、科学体(最典型的书面语体)、应用体。

二、语言形式的规则

(一)语句的形式特色

1、对偶和对偶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对偶句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2、排比和排比句: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排比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必须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多句。

3、叠用和反复句:

(二)韵文的语言规则

1、韵感:是说语句要有音乐感 2、韵味:是指诗歌语言更需要讲究音色的和谐押韵 3、格律:用于特定类诗词

【选择题】

1.“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采用的修辞是( )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答案:D

解析:借代涉及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是本体,借体是后者,借体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题目中的例子属于借代中的专称代通称,用“李公朴”这个专称来代指这一类人。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有**的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文字不仅能够保留历 史文化的印记,还能够深刻地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比如:“吉祥话”(吉祥话从正面说一般就是靠“词语谐音“来”讨口彩“。)、“称谓语”(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或分为面称、旁称、自称、谦称、敬称等。)、“广告语”等。

二、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文字兴替、方言分化、词语借用(借词或外来词是一种语言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语言文字现象,就不但记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其本身也都是民族文化交流和互动的结果。

【选择题】

1.古代称‘翁婿’为‘舅甥’,反映出远古就存在()

A:群婚制度

B:族外婚制度

C:婚内族制度

D:血亲婚制度

答案:B

解析:从周代称‘翁婿’为‘舅甥”来看,这固然直接和姬、姜两姓世代互结婚姻有关,但也反映出远古就存在族外婚制度。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一、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专门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运用的语言学分支叫做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

2、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3、语言学的应用和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一)大脑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的单侧化现象是指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分工也不同,左半球的**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右半球的**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二)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

1、布洛卡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威尔尼克失语症”

3、“失写症”

4、“失读症”

(三)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语言遗传机制也叫“语言获得机制”。

(四)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是指大脑的单侧化,现在一般认为临界期是 12-13 岁。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机器自动翻译:机器自动翻译是指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1、按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自动机器翻译和辅助机器翻译;

2、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文本翻译和语音翻译;

3、从翻译层面看,及其翻译分为四层:一为语汇平面翻译;二为句法平面翻译;三为语义平面翻译;四为语境平面翻译(语境平面最难突破)。

1.语言教学理论属于( )

A:普通语言学

B:应用语言学

C:理论语言学

D:文化语言学

答案:B 解析:

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公认的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


第三部分 语言学概论 历年真题

2021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下面各项中属于粘着语的是(B)

A.英语 B.维吾尔语 C.汉语 D.佛莱芒语

2.秦始皇名嬴政,秦代把正月叫“端月”,这是为了( C)

A.讨口彩 B.说吉祥话 C.避讳 D.委婉

3.拟声标记用“汪汪”表示狗吠,“喵喵”表示猫叫,说明语言符号有**的(D )

A 任意性 B.约定性 C.随机性 D.理据性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C)

A.仿拟 B.排比 C.夸张 D.比拟

5.我国古代的“雅言”属于(A)

A 通用语 B.洋泾浜 C.混合语 D.替换语

6.下面各项中属于宣传体作品的是(B)

A 新闻访谈 B.平面广告 C.报告文学 D.学术论文

7.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主要途径是(B)

A.语言学习 B.语言获得 C.语言强制 D.语言训练

8.下面各项中属于惯用语的是(C)

A.毛茸茸 B.开前门 C.半瓶醋 D.音体美

9.从社会方言的角度来看,“红案”“呆账”“码洋”都属于(A)

A.行话 B.黑话 C.土话 D.隐语

10.下面各项中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是(D)

A.历史语言学 B.比较语言学 C.普通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11.下面各项属于流水对的是(D)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下面各项属于语言发展特点的是(C)

A.同一性 B.生成性 C.不平衡性 D.离散性

13.《说文解字》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是(B)

A.五经 B.六书 C.七艺 D. 七略

14.传说中的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说明姓(A)

A.产生于母系社会 B.由母亲取

C.由女性发明 D.是下等人才有的

15.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是(A)

A.逻辑 B.艺术 C.黑马 D.超市

16“我再也不玩游戏了”属于行事行为中的(B)

A.指令类 B.表态类 C.表述类 D.表情类

17.饮食习惯属于文化中的(A)

A.制度文化 B.原始文化 C.物质文化 D.资本主义文化

18.“吃苹果”中“吃"和“苹果”的关系是( D)

A.说明关系 B.修饰关系 C.聚合关系 D.组合关系

19.下面各项中属于浊音的是(D)

A.[s] B.[p] C.[ts] D.[b]

20.儿童语言发展进入单词句阶段的时间一般是(C)

A.3 岁左右 B.2 岁左右 C.1 岁左右 D.6 个月左右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

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是指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一个出现,其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

22.双语现象:

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叫双语现象。

23.负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语言规则不符合第二语言的规则,从而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

24.大脑单侧化现象;

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不**对称,大小略有差别,分工不同, 左半球**部位堂管语言和抽象思维活动,右半球**部位堂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通常到别人家吃饭无论饭菜是否可口,客人都会称赞饭菜丰盛、厨艺高超。请用会话准则对此加以分析。

:这种言语行为符合会话准则中的礼貌原则,这是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3 分)。具体来说体现出赞誉,即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对方,甚至可以不**符合事实(4 分)。

26.“下面例子中使用的繁体字有无问题?请分析。

萬裹橋 一代歌後鄧麗君 美容美發

:“裹”“後”“發”使用错误,当分别为“里”“后”“髪”。找出 1 个问题 1 分(共 3 分),正确分析 4 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用**音标为“标”注音,并说明其中包含的音素。

:标[piau55](2 分),包含的音素分别是[p][i][a][u](8 分)。

28.简要说明基本词的特点。

:基本词是整个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1 分), 其特点是:

**,稳固性,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3 分)。

第二,普遍性,表示最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人们交际最需要的基本概念(3 分)。

第三,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或核心语素(3 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请说明各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法单位可以分成语素、语素组、词、词组、句子、句组六种,分为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三级(5 分)

他们之间的关系有量变关系和质变关系两种。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数量性的,例如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所含成分数量不同,但功能相同(5 分):

不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质变关系,如语素和词、词和句子, 它们的功能不同(5 分)。

30.举例说明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近义词指意义不**相同的具有同义关系的词(3 分),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比如“成立”和“建立”都具有“开始存在”的意义,但是“成立”侧重于组织、机构等的出现,而“建立”还可以适用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政权、伟业等。举例说明(6 分)。

第二,词的附加色彩的差别,比如“果断”和“武断”都具有“有主见地做判断”的意思,但是“果断”具有褒义色彩,而“武断”具有贬义色彩。再比如“诚恳”和“诚挚”都具有“真诚而恳切”的意义,但二者语体色彩不同。【考点】词语的意义举例说明(6 分)。


202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C)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叠用

2.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是**语言学家(C)

A.洪堡特 B.索绪尔 C.乔姆斯基 D. 萨丕尔

3.语言间亲属关系最重要的标志是(A)

A.语音对应关系 B 语汇对应关系

C 语义对应关系 D. 语法对应关系

4.“江”这个词的所指是(D)

A.“江”的字形 B. “江” 的部首

C.“江”的读音 D. “江” 的意思

5.《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名叫贾敏,林黛玉凡遇“敏”字都读 成“米”或“密",这是为了(D)

A.自谦 B.图吉利 C.讨口彩 D.避讳

6.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被称为(B)

A.辅助语 B.中介语 C.交叉语 D.混同语

7.下面语言属于粘着语的是(D)

A.法语 B.俄语 C.英语 D.芬兰语

8.下面各项中,属于主动发音器官的是( A)

A.小舌 B.上齿 C.硬腭 D.齿龈

9.汉语中的“令堂”属于(C)

A.自称 B.面称 C.敬称 D.贱称

10“比赛开始”中“比赛”和“开始”的关系是( A)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 C.离合关系 D. 综合关系

11.北方方言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的主要原因是(A)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文化原因 D.人们喜好的原因

12.说出的话中包含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这就是(A)

A.蕴含义 B.预设义 C.直接义 D.引申义

13.“约定俗成”出自(C)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 《老子》

14.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大约是(D)

A.5-6 岁 B.7-8 岁 C.9-10 岁 D.12-13 岁

15.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主要采用的方式是( B)

A.语言混用 B.语言转用

C.语言混合 D. 语言渗透

1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B)

A.倒置 B.排比 C.岔断 D.转移

17.散文属于语体中的(C)

A.口语语体 B.宣传语体

C.文学语体 D.讨论语体

18.“萨其马、嬷嬷”等词借自(B)

A.女真语 B.满语 C.契丹语 D.蒙古语

19.下面语素中属于不成词语素的是(B)

A.吗 B.械 C.的 D.雨

20.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是(D)

A.模仿 B.足球 C.汽车 D.沙发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都是任意的。

22.语言迁移: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结果。

23.意译词: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外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4.布洛卡失语症:

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前部有个部位受到外力损伤后, 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个部位后来被称做“ 布洛卡区”,布洛卡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找出下面各字的声符。鳞 疆 题 橙 鸿 词 暮

:粦、畺、是、登、江、司、莫

26.找出下面表达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并简单分析。

A.外面好冷,怎么不把窗户关上?

B.我建议明天休息。

C.能不那么急吗?

D.把书放在桌子上吧。

: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

(1)A 句,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说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让人回答“不把窗户关上”的原因,而是希望别人把窗户关上.这是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思来实现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不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2) B 句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建议,是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思来实现“建议别人做事“这个”交际意图”。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3) C 句,是一个疑问句,问别人能不能别那么着急,但是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回答,能或者不能,而是通过疑问的方式,间接得要求别人不要着急。这是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思来实现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不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4) D 句,是一个祈使句,把说话者的要求一“让别人把书放在桌子上”直接通过话语的字面意思表达了出来,所以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什么是音位?简要说明音位的主要特点。

:音位的定义:音位是**的具有辩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1)对立原则:具有对立关系的音素要归为不同的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z/ts/”和“zhits/'

(2)互补原则:具有互补关系的音素在理论上都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r]、[e]、[e]” 具有互补关系,归入同一个音位“elel”。

(3)语音近似原则:只有呈互补关系且在语音上近似的音素,才能归同一个音位。

28.简要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尾是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词缀是指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1)词缀是词干的组成部分,词尾是附加在词干后面的部分。

(2)词缀可以改变词的词汇意义:词尾不能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

(3)词缀可以用来构成新词:词尾不能构成新词,只能改变词的形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举例说明词法手段的主要类型。

;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它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

(1)词形变化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它包括附加(如 tretrees,用后缀“一 s”表示复数)、屈折(如 man/men、

sing/sang)、异根(如 go/went、we/us)、零形式(如英语动词 work

现在时就用零形式表示)四种情况

(2)词的轻重音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如 im'port(输,动词)/import(输,名词)。

(3)词的重叠是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如名词或量词重叠,人人人、件/件件.

30.什么是语义角色?请说明语义角色的类型。

:语义角色是指一个名词在论元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取决于这个名词和谓语的语义结构关系。它的主要类型有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材料、处所

(1)施事。施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老王走了”中“老王”是“走”这一动作的发出者,语义角色是施事.

(2)受事.受事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吃苹果”中“苹果” 是“吃”这一动作的承受者,语义角色是受事。

(3)结果,结果表示由动作行为而产生的事物。如“盖房子”中“房子”是“盖’这一动作所产生的事物,语义角色是结果。

(4)工具。工具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捆绳子”中“绳子”是“捆”这一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语义角色是工具,

(5)材料。材料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材料。如“刷油漆”中“油漆”是“刷”这一动作所凭借的材料,语义角色是材料。

(6)处所。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如“住宿舍” 中“宿舍”是“住”这一动作所涉及的处所,语义角色是处所。

2020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选择题

1.下面属于儿童语言前阶段的是( )。

A.非自控阶段 B.单词句阶段 C.双词句阶段 D.简单句阶段

[答案] A

2. 下面属于塞音的是( )。

A. [p]. B. [y]. C. [x] D. [f]

[答案] A

3. 下面属于狭义文化内涵的是( )。

A.建筑 B.武器 C.风俗 D.工具

[答案] C

4. 按照**条件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规模语言材料的是( )。

A.典籍库 B.语料库 C.文件库 D.文献库

[答案] B

5. 下面属于分析性语言的是( )。

A.英语 B.维吾尔语 C.日语 D.汉语.

[答案] D

6. “威尔尼克失语症”的表现是( )。

A.听不懂人说话 B.发音不准确

C.基本上不能说话 D.不能理解人的表情

[答案] A

7. 商代称父亲的兄弟为“诸父”这样的称呼反映了远古社会的( )。

A.法律制度 B.生产制度 C.等级制度 D.婚姻制度

[答案] D

8. 下面观点中,用于解释儿童学会语言途径的是( )。

A.神授说 B.强化说 C.劳动说 D.假想说

[答案] B

9. 彝语、景颇语、纳西语的共同来源是( )。

A.古南岛语 B.原始汉藏语 C.古高加索语 D.古壮语

[答案] B

10. 交通信号灯中红灯表示“停”的意思,红灯和“停”之间的关系是( ) 。

A.自然的 B.必然的 C.约定的 D.象征的

[答案] C

11. 北京话和广州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A.语音方面 B.词汇方面 C.语法方面 D.语用方面

[答案] A

12. 古代语言研究大多为阐释古代的经典文献服务,往往被称为( )。

A.语言学 B.文献学 C.语文学 D.经学

[答案]C

13. 导致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军事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 B

14.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 部语言学专著的是( )。

A.《通雅》 B.《埤雅》 C.《广雅》 D.《尔雅》

[答案] D

15. 机器翻译要把“I love my family” 译成“我爱我家”,只需达到( )。

A.语境平面翻译 B.句法平面翻译

C.语义平面翻译 D.语汇平面翻译

[答案] D

16. 下面各项中有指示作用的词语是( )。

A.这 B.红色 C.走 D.请

[答案] A

17.下面各词中属于意译词的是( )。

A.可口可乐 B.高尔夫 C.水泥 D.芭蕾

[答案] C

18. 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布洛克 B.布龙菲尔德 C.乔姆斯基 D.洪堡特

[答案] B

19. 摩梭人家屋中的正房又叫祖母屋,由此可知摩梭人女子在家庭中( )。

A.不结婚 B.必须结婚 C.地位高 D.地位不高

[答案]C

20.下面词语属于汉语单纯词的是( ) 。

A.经济 B.缩编 C.缰绳 D.缤纷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 语言结构的线性特征

[答案]从语言符号一个接一个出现的角度看,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

22. 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由同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亲属语言定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被称做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23. 语言获得

[答案]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的作用,才可能真正“获得”。

24. 借喻

[答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不出现本体和连接词,只出现喻体的比喻。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 分析例句中“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这两种话语功能特点。

(1)汽车开走了

(2)我劝你不要走

[答案]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包括“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前者以言叙事,构成叙述句;后者以言行事, 构成施为句。

上述两个句子中,(1) 是言有所述,叙述的是“汽车开走”这件事:

(2)是言有所为,说话人希望通过“劝”实现“你不要走”这个行动。

26. 找出下面汉字中的包含的单纯字符。

构词方法

[答案]木、勾、讠、司、方、氵、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 简述音变的几种情况。

[答案]语流音变指的是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语音的变化。语流音变包括儿化、变音、变调三种情况。.

(1)儿化是普通话中特殊的语音流变现象,发音时在韵母末尾加上一个卷舌 er 的动作:

(2)变音是一个音节受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

(3)变调指的是声调的变化。

28. 什么是语汇歧义?语汇歧义的原因。

[答案](1)语汇歧义指词语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

(2)产生语汇歧义的词汇歧义的原因主要有词汇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同音同形但意义不同,如:方便的时候,“方便”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多义词也可以造成歧义,如:菜不热了,“热”可以是“温度高”的意思,也可以是“热菜”的意思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 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找出以下这句话的词。

水面折射出蓝色的天空。

[答案]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是**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词,可以看它是不是**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比如“天”“地”“晴朗”“蝴蝶” 都是词,意义和形式都是比较固定的。

上面这句话的词:水面、折射、出、蓝色、的、天空。

30. 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类划分的分布标准。

[答案](1)词类的分布标准是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适用于汉语。如汉语“木头烂了”中“木头”的位置可以用“房子、道路、轮胎”等词语替换,“烂” 也可以用“塌、通、漏”等替换,这些替换出现的词之间就存在聚合关系。

(2)但确定词类还不能只依据某一个位置。比如这些结构中“木头、房子、道路”等都是做主语,但不能说做主语的就是名词,因为 做主语只是名词能替换出现的所有位置中的一个。对于整体的名词说, 还能出现在许多别的位置.上,例如汉语名词还能做宾语、定语、用 在数量词后面。

2020 年 8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提出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的是(C)

A.索绪尔 B.葆朴 C.乔姆斯基 D.雅各布逊

2.下面各项中属于擦音的是(B)

A.[p] B.[x] C.[y] D.[a]

3.美发业广告语“毫末技艺,顶上功夫”采用的修辞手法是(C)

A.双语 B.双言 C.双关 D.双文

4.成年“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无法学会说话,这是因为已经超过了大脑语言功能的(D)

A.潜伏期 B.学习期 C.遗传期 D.临界期

5.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来划分不同的语言,可以建立语言的(B)

A.形态分类 B.谱系分类 C.结构分类 D.语种分类

6.让计算机听懂人说话的语音信息处理技术是(A)

A.语音识别 B.语音合成 C.语音实验 D.语音混响

7.商代称母亲同辈的妯娌为“诸母”,这样的称呼反映了远古社会的(C)

A.道德礼仪 B.政治习惯 C.婚姻制度 D.等级制度

8.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双词句阶段标志着其产生了最早的( C)

A.思维能力 B.理解能力 C.语法能力 D.推理能力

9.下面各项与汉语有亲属关系的是(D)

A.满语 B.蒙古语 C.维吾尔语 D.藏语

10.“法官认为证人说的话可信”中的“话”是指(A)

A.言语作品 B.言语过程 C.言语动作 D.言语行为

11.下面各项属于北方方言的是(A)

A.武汉话 B.长沙话 C.南昌话 D.苏州话

12.下列各项属于符号的是(B)

A.炊烟 B.文字 C.**声 D.脚印

13.意大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主要原因是(D)

A 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军事因素 D.文化因素

14.中国第部方言学著作《方言》的作者是(A)

A.扬雄 B.许慎 C.墨子 D.荀子

15.目前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语言的核心部分是(A)

A.句法结构 B.词汇结构 C.语音结构 D.语义结构

16.“反对的是少数人”存在(B)

A.显性语法歧义 B.隐性语法歧义

C.显性词汇歧义 D.隐性词汇歧义

17.下面各词中,属于音译词的是(C)

A.钢琴 B.水泥 C.基因 D.热狗

18.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B)

A.巴尼尼 B.琼斯 C.乔姆斯基 D.霍凯特

19.苗语中“妻夫”“母父”“女女男男”这样的词序,反映出苗族历史上(D)

A.女少男多 B.女多男少 C.男性地位高 D.女性地位高

20.下面词语属于成语的是(D)

A.北京大学 B.拼死拼活 C.瑞雪丰年 D.卧薪尝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所指: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叫所指。

22.语言转用: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叫语言转用。

23.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4.暗喻:用“是”“变成”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叫暗喻。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分析“他妹妹在西藏当老师”的蕴含义和预设义。

:(1)蕴含义是他妹妹在西藏(3 分)。

(2)预设义是他有妹妹(4 分)。

26.找出下面汉字中包含的意符。

提议吃完饭玩牌

:扌讠口饣玉片(找对一个 1 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简要说明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情况。

:普通话有 4 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5 分), 对应的调值分别是 55、35、214、51(5 分)。

28.简述词的非理性意义及其类型。

: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又叫词义的附加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三个方面(4 分)。感情色彩是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表现出的对该现象的主观态 度(2 分)。语体色彩是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不同交际环境使用不同的表 达形式,从而为词义带来不同的非理性意义(2 分)。形象色彩是由词 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等的联想(2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举例说明复合词的类型。

:按照复合词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复合词可以分成几个小类: 并列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地位平等(含举例,3分)。

偏正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定后一个语素(含举例,

)。

陈述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被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情况(含举例,3分)。

支配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含举例,3分)。

补充式复合词在语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相关结果或趋势(含举例,3分)。

30.举例说明词法手段的主要类型。

: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3分)。

词形变化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含举例,分)。

词的轻重音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含举例,4分)。

词的重叠是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含举例,4分)。

201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是(C)

A.赫德尔 B.达尔文 C.索绪尔 D.纳维尔

2.“财、货、贱、贷”等字都从“贝”,反映了我国古代曾经(C)

A.以贝壳为宝贝 B.以贝壳为装饰物

C.以贝壳为钱币 D.贝壳很少见

3.黏着语属于(A)

A.形态语 B.分析语 C.复综语 D.亲属语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采用的修辞手法是(D)

A.比拟 B.排比 C.夸张 D.对偶

5.意大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主要出于(C)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文化原因 D.人口原因

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的本体是( A)

A.叶子 B.水 C.舞女 D.裙

7.持思维决定语言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D)

A.萨丕尔 B.沃尔夫 C.马林诺夫斯基 D.维戈茨基

8.下面各项中属于成语的是(C)

A.捏一把汗 B.一板一眼 C.一诺千金 D.三三两两

9.下面各项中,与彝语亲属关系最近的是(A)

A.纳西语 B.哈萨克语 C.锡伯语 D.赫哲语

10.下面各项属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是(B)

A.有定性 B.渐变性 C.线条性 D.类聚性

11.政府机关的公文属于书面语体中的(C)

A.宣传体 B.科学体 C.应用体 D.文学体

12.美国的“黑人英语”是一种(D)

A.宗教语言 B.秘密语 C.术语 D.社会方言

13.汉代学者扬雄所作的语言学著作是(B)

A.《尔雅》 B.《方言》 C.《说文解字》 D.《释名》

14.《说文解字》:“好,美也。从女子。”段玉裁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表明古人(D)

A.以有女有子为美 B.以女生子为美

C.以女生女为美 D.以女子为美

15.下面各项中属于仿译词的是:(C)

A.吉普 B.MTV C.黑板 D.摩托车

16.“他提了一筐苹果”的蕴含义是(A)

A.他提了一筐水果 B.他没提香蕉

C.他爱吃苹果 D.他买了很多苹果

17.广东人过年节时讲究送桔子,这是因为( D)

A.广东产桔子 B.广东人喜欢吃桔子

C.桔子色金黄意味着赚钱多 D.“桔”与“吉”同音

18.同根词是把具有相同词根的词汇集在一起,它们属于同一(B)

A.组合 B.聚合 C.约定 D.层次

19.下面各项中属于擦音的是(A)

A.[f] B.[ts] C.[b] D.[k]

20.5 岁左右儿童语言发展进入复杂句阶段,这时其语言与成人语言的差别一般只存在(B)

A.发音准确度不同 B.词汇量大小

C.语法规则多少 D.句式使用熟练程度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叫能指。

22.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出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混合现象,

23.负迁移:二语学习时母语的语言规则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被称为负迁移。

24.机器自动翻译;通过计算机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什么是预设义?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预设义。

他女儿在深圳工作。小王后悔学数学。

:预设义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是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3 分)。

他女儿在深圳工作。 预设义:他有女儿(2 分)。小王后悔学数学。 预设义:小王学了数学(2 分)。

26.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每个 1 分。木: 刃: 松: 上: 信: 疆: 字:

:木:象形 刃:指事 松:形声 上:指事 信:会意 疆:形声 字: 会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简要说明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是:

**,发元音时气流畅通无阻(2 分),而发辅音时声腔会在某个部位形成阻碍,气流要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3 分)。

第二,元音都是乐音,发元音时声带必须振动(2 分)。辅音大多不是乐音,发辅音时有的声带振动,有的声带不振动(3 分)。

28.要说明汉语基本词的特点。答:汉语基本词的主要特点是: **,稳固性,很多基本词都是千百年前就出现了的(3 分)。第二,普遍性,基本词大都表示最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人们交际最需要的基本概念(3 分)。 第三,构词能力强(2 分),大部分基本词都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或核心语素(2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试结合实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

;汉语可以划分出大约 15 种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方位词,叹词, 助词,语气词。(答对 1 个 1 分,举例略)

30.试结合实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办法有哪些, :消除歧义的办法主要有:

**,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消除歧义(3 分);

第二,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消除歧义(3 分);

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消除歧义(3 分):举例分析(6 分)。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至: 微信
新浪微博QQ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更多 / more

语言学概论 自考教辅

日期:2023-11-01

书名:自考教辅《语言学概论》封面设计:章仞

排版:刘沅


出版: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

教研室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外曹家巷 26

发行: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版本:2022 年 9 月第 1 版

2022 9 月第 1 次版印刷

成本费:xxx

2022 9

内部资料,妥善保存

自考教辅丛书编委会

主任:向元钧 副主任:张燕辉

委员:李琼、陈红霞、李天明编辑部主任:张燕辉

责任编辑:刘沅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自 1992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学历+技能” 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学院秉承“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弘扬教育家黄炎培“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平民教育、继续教育、在职教育。时代教育设有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自考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技能培训等, 具有时代特色办学原则:就近入学,送学上门;遵循网课为主,面授为辅;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期末导学等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实现

“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目标而奋斗; 时代教育是聚“传统教育”与“自考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我们秉承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开辟了应试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结合的新时代。

学生以网课学习为主,老师督促为辅,在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身心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院成立的教研室,组织一支专业责任教师团队,编写了《自考教辅》导学丛书。本书按章编写,采用“考试大纲”、“知识点精讲”、“历年真题及答案”、“考前模拟及答案”的体例,有助于学生明确考试目标,高效学习,把握重点,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丛书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

教研室


**部分 语言学概论 考试大纲

**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 语言学概论 重要知识点

**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第三部分 语言学概论 历年真题

2021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2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20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20 年 8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1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自考教辅系列资料之《语言学概论》,终于和广大考生见面了。为了使考生在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备考的过程中能全面、系统、高效地复习,我们组织教研室及各分院老师准备了此次教辅资料,相信各位考生的复习备考将由此开启新的篇章。

在本套资料的编写过程中,侧重体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紧扣大纲】本册资料按照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关于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用教材《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沈阳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年版及《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编写。学习重点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言的物质载体、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结构规则、语言的表达内容、语言的运用特点、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与文学写作、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与科学技术等。本册资料结合各年考试重难点,帮助考生从大方向进行知识点的全方位掌握。

【针对性强】本套资料针对自学考试考生学习的特点及要求,注重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点掌握和能力训练。为提高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试水平,本套资料也提供了相应课程的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本套资料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后续的编写过程中进一步修改,使之日趋完善。在此对关心本套资料编写并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也祝愿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若本书有印刷错误,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四川时代专修学院

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


**部分 语言学概论 考试大纲

**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初步了解语言的性质和语言的类型,了解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明确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大致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和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1.1 语言的性质和类型,1.2 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2.1 语言的符号特性,2.2 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3.1 语言学的任务,3.2 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3.3 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一)知识要点:

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内容更多,用处更大,能够创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其他手段是语言的辅助形式和转换形式。

2.语言不但是最直观和最易识别的民族标志,同时还是国家的标志。纵观古今,语言和民族、语言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3.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可建立语言谱系分类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从语言共时状态角度,可建立语言形态分类或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

4.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系、语族;(2)屈折语、孤立语;(3)综合语、分析语。

2.领会:(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2)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3)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4)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方言;(2)说明不同类型语言的主要特点;(3)解释为什么说"口语**性,书面语第二性"。

4.综合应用:(1)语言的本体知识和外围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汉语中互相听不懂的吴语、粤语、闽语等仍属于汉语的方言。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一)知识要点:

1.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

2.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符号;(2)能指、所指;(3)约定、任意;(4)不变、可变;(5)线性、离散;(6)层次、层级;(7)组合、聚合。

2.领会:(1)能指和所指的关系;(2)约定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3)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关系;(4)线性和离散性的关系;(5)层次性和层级性的关系;(6)组合和聚合的关系。

3.简单应用:(1)语言符号包括哪些不同类型;(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举例;(3)语言符号的约定性和任意性举例;(4)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举例;(5)语言结构的线性和离散性举例;(6)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和层级性举例;(7)语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举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2)说明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异同;(3)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一)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大的。语言学既有各个分支学科,又有不同研究取向。

2.语言学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基础科学,以语言本体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同时语言学也兼具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性质,兼顾与语言关系紧密的外围学科。

3.语言学的古代传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研究语言、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研究语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研究语言。

4.从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审视语言学的现代思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学理论主要有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2)层次分析法;(3)分布分析法;(4)变换分析法;(5)普遍语法。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2)语言与心理研究;(3)语言与社会研究;(4)语言学的应用研究;(5)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6)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7)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8)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9)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10)语言的认知功能和功能语言学。

3.简单应用:(1)了解什么是语言的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2)了解什么是语言分析的历史比较法;(3)了解结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4)了解生成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5)了解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4.综合应用:(1)说明社会需求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2)说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3)说明语言学的研究取向;(4)说明索绪尔的主要贡献;(5)说明结构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言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音的各种属性,了解语音的表现形式,了解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初步了解元辅音分析,了解汉语的声韵调分析,了解音节结构的构造形式和特点;了解音素和音位的区别,初步掌握归纳音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音位的区别特征;了解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了解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音概说

1.1 什么是语音,1.2 语音的属性,1.3 语音的表现形式,1.4 语音的记录方式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2.1 元辅音分析,2.2 声韵调分析,2.3 音节结构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3.1 设立音位的原因,3.2 设立音位的方法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4.1 语流音变,4.2 韵律节奏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音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意义的声音。

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3.人的发音器官包括:肺、声带、声腔(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

4.语音的单位分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组、音节、音素。

5.主要的记音符号为:《汉语拼音方案》和**音标。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3)语音的生理属性;(4)语音的社会属性;(5)反切法;(6)《汉语拼音方案》;(7)

“**音标”。

2.领会:(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意义的声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3)人的发音器官构造;(4)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5)语音的各级单位;(6)汉语历史上的几种记音符号。

3.简单应用:(1)辨别语音和其他声音;(2)解释为何能从语音上判别男女老少;(3)了解为何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4.综合应用:(1)根据材料切分出不同的语音单位;(2)说明汉语从古至今的几种记音符号及各自的优缺点;(3)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和"**音标"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一) 知识要点:

1.元音的生理分析:开口度、舌位、唇形、元音舌位图。

2.辅音的生理分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3.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分类:成分分类法、韵尾分类法、四呼分类法。

4.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调值、调类、五度标调法。

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音节结构层次构造。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元音;(2)辅音;(3)声母;(4)韵母;(5)声调;(6)音节。

2.领会:(1)元音的开口度、舌位和唇形;(2)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汉语韵母的三种分类方法;(4)汉语普通话的五度标调法;(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标准元音”及其作用;(2)辨析不同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异同;(3)了解元音区别于辅音的特点;(4)了解汉语音节的层次构造。

4.综合应用:(1)解释汉语普通话声母和辅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为汉语普通话韵母作出不同分类;(3)说明调值和调类之间的关系;(4)用**音标为汉语普通话音节标音。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一) 知识要点:

1.音位是**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2.设立音位的方法主要有:对立原则、互补原则、语音近似原则。 3.音位的区别特征指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音位;(2)音素;(3)区别特征。

2.领会:(1)音位是**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2)设立音位的三个主要原则;(3)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3.简单应用:(1)了解音位和音素的异同;(2)了解普通话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

4.综合应用:(1)从音位归纳原则分析《汉语拼音方案》;(2)根据材料分析不同的音位之间通过什么区别特征来区别彼此。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一) 知识要点:

1.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音变规律:本韵与儿化韵的对应关系。

2.变音的类型: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上声变调、“一、不”变调。

4.韵律节奏:停延、轻重、升降。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流音变;(2)儿化;(3)变音;(4)上声变调;(5)“一、不”变调;(6)停延;(7)轻重;(8)升降。

2.领会:(1)语流音变包括儿化、变音和变调等;(2)韵律结构包括停延、轻重和升降等;(3)汉语普通话儿化韵和本韵之间的对应关系;(4)变音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5)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6)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和重音。

3.简单应用:(1)分析材料中儿化韵的实际读音;(2)分析材料中上声连读的实际调值;(3)了解停顿的三种类型;(4)分析语调和字调的区别。

4.综合应用:(1)分析普通话不同儿化韵的实际发音及儿化现象的作用;(2)分析材料中的变音类型是同化、异化、弱化,还是脱落;(3)分析不同语言对“轻重”的不同利用。

四、本章的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音的属性;语音的表现形式;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元辅音分析,声韵调分析,音节结构;音素和音位,归纳音位原则和方法;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元音和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音位和区别特征;语流音变。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汇的性质;了解语素的定义和类型,了解词的不同构造形式和“语”的构造特点;了解词和语的各种语汇分类。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汇概说

1.1 什么是语汇,1.2 语汇的特点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2.1 语素,2.2 词的构造形式,2.3 “语"的构造特点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3.1 词的分类,3.2 “语"的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汇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不仅包括“词”,还包括“语”。

2.语汇在产生上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在发展上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2)词;(3)语。

2.领会:(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2)语汇在产生、使用和发展上的特点。

3.简单应用:根据材料分析哪些语言成分属于语汇,应该收入词典;哪些不属于语汇,无需收入词典。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汇在产生上的任意性和理据性;(2)说明词汇在表达上的普遍性和民族性;(3)说明语汇在变化中的活跃性和稳定性。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一) 知识要点:

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单位。

2.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

3.词的构造:直接成词、转化成词、语汇构词、语法构词(构形)。

4.“语"的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种类的特殊性。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2)直接成词;(3)转化成词;(4)语汇构词;(5)语法构词;(6)单纯词;(7)合成词。

2.领会:(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单位;(2)语素的四种分类方式;(3)词的四种构造方式;(4)“语”的三个特点。

3.简单应用:(1)分析具体语言成分是音节、语素,还是词;(2)分析具体词语由几个语素组成。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素的类别并分析具体语素的所属类型;(2)说明语素和词之间的关系;(3)了解语汇构词的三种类型,并分析具体合成词属于哪种结构类型;(4)了解语的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和种类的特殊性。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一) 知识要点:

1.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等。

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基本词;(2)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3)常用词和非常用词;(4)通用词和非通用词;(5)惯用语和谚语6)成语和歇后语。

2.领会:(1)词的分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3.简单应用:(1)了解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2)了解汉语基本词的组成和特点;(3)了解一般词的组成;(4)了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种手段;(5)了解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之间的关系;(2)解释为何汉语同音词数量大;(3)说明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并为具体的词归类;(4)区别简缩构词和简缩词语。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汇的性质——任意性和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活跃性和稳定性;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词的不同构造形式;词的分类、语的分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素的定义和不同类型、词的不同构造形式。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法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了解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了解语法单位的类型和相互关系;明确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和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了解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的关系;了解词类、词组、句类和句组。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法概说

1.1 什么是语法,1.2 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3 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2.1 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2.2 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2.3语法单位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3.1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3.2 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3.3

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4.1 词的聚合:词类,4.2 词的组合:词组,4.3 句子的聚合: 句类,4.4 句子的组合:句组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法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法规则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是本族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语感”。

2.语法规则具有的共同性质和特点:高度的抽象性、强大的递归性、严密的系统性、相对的稳定性。

3.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要素,如语音、语汇、修辞、语境、逻辑等,都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法;(2)语法学。

2.领会:(1)语法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2)语法的性质和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语法的抽象性;(2)了解语法的递归性;(3)了解语法的系统性;(4)了解语法的稳定性。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关系;(2)举例说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3)举例说明语法和修辞的关系;(4)举例说明语法和语境的关系;(5)举例说明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一) 知识要点:

1.语法研究有不同的范围和目的。语法根据不同材料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根据不同用处分为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根据不同理论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2.语法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现象,具体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种规则,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两个层面。

3.语法单位分为三级六种:**级是构词层,包括语素和语素组; 第二级是造句层,包括词和词组;第三级是表达层,包括句子和句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语素组;(2)词、词组;(3)句子、句组。

2.领会:(1)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2)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3)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4)词法和句法;(5)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6)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

3.简单应用:(1)说明各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2)说明构词层、造句层、表达层各自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3)说明构词层、造句层、表达层之间语法单位的形成关系。

4.综合应用:(1)如何理解语法单位之间的组成关系和形成关系;(2)如何理解“普遍语法”;(3)汉语中如何划分词法和句法;(4)如何理解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语法研究的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2.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是“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语法意义的基本类别是“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形变化;(2)词的轻重音;(3)词的重叠;(4)虚词;(5)语类选择;(6)语序;(7)句调;(8)性、数、格、有定和无定;(9)时、体、态、人称;(10)类别范畴;(11)关系范畴。

2.领会:(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2)语法形式的类与语法手段;(3)语法意义的类与语法范畴;(4)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5)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6)分析性手段和分析性语言;(7)综合性手段和综合性语言。

3.简单应用:(1)说明词法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说明句法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3)说明词法范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说明句法范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5)根据实例判断语法手段类型;(6)根据实例判断语法范畴类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2)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的关系;(3)说明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的关系;(4)说明汉语中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主要包括的内容;(5)说明汉语与外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异同;(6)说明汉语与外语在语法范畴上的异同;

7)说明语法手段与分析性语言、综合性语言的关系。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一) 知识要点:

1.不同的语法单位都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所以需要从聚合和组合角度来进一步了解各种语法单位的关系。

2.根据词的聚合关系得到词类:了解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词类划分的结果。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得到词组:了解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的各种类型。

3.根据句子的聚合关系得到句类: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根据句子的组合关系得到句组:句组与话语的区别,篇章结构和会话结构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类;(2)词组;(3)句类;(4)句组;(5)实词和虚词;(6)基本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7)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等);(8)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9)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10)句子的句型类;(11)句子的句式类;(12)句子的功能类;(13)句子的繁简类。

2.领会:(1)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2)词的大类和小类;(3)实词和虚词;(4)体词和谓词;(5)跨类词和兼类词;(6)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7)句子的句型类划分;(8)句子的功能类划分;(9)复杂结构单句和复谓结构单句;(10)单句和复句;(11)复句的类型;

12)句组和话语;(13)篇章和篇章结构;(14)会话和会话结构。

3.简单应用:(1)说明不同语言存在特殊词类的原因;(2)汉语

和英语中的动词可以划分出哪些小类;(3)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殊词组;

4)分析复杂词组的层次;(5)区别主谓句和不**主谓句及非主谓句;(6)分析句式与结构的变换关系;(7)如何区别复杂单句和复句;(8)根据示例判断句子的类型。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划分词类的标准: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分布标准;(2)说明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3)说明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的异同;(4)说明句组是语法单位还是语用单位及句组的特点。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单位及相互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词的聚合与词类、词的组合与词组、句子的聚合与句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法单位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手段、语法范畴;聚合和组合;词类、词组、句类。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义的性质以及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了解词义的构成要素、词义的聚合关系以及词典和词语的释义,了解句义的种类、句子的语义结构以及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义概说

1.1 什么是语义,1.2 语义的性质,1.3 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2.1 词义的构成要素,2.2 词义的聚合关系,2.3 词典和词语的释义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3.1 句义的种类,3.2 句子的语义结构,3.3 句子中的歧义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义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即人们使用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语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2.语义的特点: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3.语义包括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意义,主要包括词义和句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意义、语法意义;(2)言内之意、言外之意;

3)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

2.领会:(1)语义具有概括性;(2)语义具有模糊性;(3)语义具有民族性。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2)了解怎样区别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3)了解怎样区别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4.综合应用:(1)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语义;(2)了解哪些属于语义和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词义可以分解为义项,而义项可以再分解为义素。

2.多义词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的,词语的本义可以通过借代、比喻形成引申义。

3.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语义场是一组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词语构成的集合。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通俗意义、科学意义;(2)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3)褒义词、贬义词;(4)词义、语素义;(5)义项、义素、义素分析;(6)单义词、多义词;(7)本义、引申义、基本义;

8)借代引申、比喻引申;(9)同义词、反义词;(10)等义词、近义词;(11)**反义词、相对反义词;(12)语义场。

2.领会:(1)词的理性意义包括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2)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3)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4)本义与基本义的关系;(5)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6)等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7)**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8)词典的类型;(9)词典的释义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词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2)了解怎样区别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3)了解怎样区别多义词和同音词;(4)了解怎样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比较词语的异同;(5)了解怎样区别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基本义;(6)了解怎样辨析同义词;

7)了解怎样区别**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4.综合应用:(1)说明词义与语素义的联系与区别;(2)说明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作用;(3)说明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4)说明语义场对语义研究的作用。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句子的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关系意义又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句义主要指语义关系意义。

2.语义结构包括论元结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

3.歧义包括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书面歧义包括语汇歧义和组合歧义,组合歧义又包括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句子的语汇意义、句子的关系意义、句子的语气意义;(2)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关系意义;(3)论元结构、简单论元结构、复合论元结构、降级论元结构、从属论元结构;(4)语义指向;(5)语义特征、语义角色特征、语义性质特征;(6)歧义、歧义句;(7)口头歧义、书面歧义;(8)语汇歧义、组合歧义;(9)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

2.领会:(1)句义的种类;(2)谓词对论元成分的支配作用;(3)歧义的特性;(4)产生歧义的原因;(5)消除歧义的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句子的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论元结构;(3)了解怎样运用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语法结构的意义;(4)了解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的区别与联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法关系意义与语义关系意义的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论元结构的类型;(3)举例说明句法成分间的语义指向;(4)举例说明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5)举例说明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消除办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义的性质;词义的构成要素——义项、语素义、义素;词义的聚合关系分类——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语义场;句义的种类——语汇意义、关系意义、语气意义;句子的语义结构——论元结构、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句子歧义的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义项和义素;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句子的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句子的论元结构;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歧义的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用的性质和语用研究的范围;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用概说

1.1 什么是语用,1.2 语用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2.1 语境的类型,2.2 语境和语句意义,2.3 语境和词语所指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3.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3.2 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3.3 蕴含义和预设义

第四节 言语行为

4.1 言有所为,4.2 言内、言外和言后,4.3 直接与间接的言语


行为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用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语用指人们在**的交际环境下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使用涉及交际双方,还受语境条件的影响。

2.语用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等特点。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语用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联系密切。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用;(2)语用学。

2.领会:(1)语用的基本含义;(2)语用的基本性质;(3)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简单应用:(1)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2)解释语用为什么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用学建立和发展的大致历程;(2)解释语用和语用研究与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一) 知识要点:

1.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可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类。语境使说话人和听话人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

2.言内语境主要帮助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和消除歧义;言外语境有助于解释词语的非义项义和句子的非命题义。

3.语境能够用来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和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都可以利用语境来加以理解。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言内语境、言外语境;(2)指示、指称。

2.领会:(1)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范围;(2)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3)语境对分析词语所指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2)区别指示词语和一般名词,了解指示意义的不同类型;(3)了解和区分指称意义的不同类型。

4.综合应用:(1)说明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有什么区别以及语用学研究的语境的范围;(2)分析语境在理解不同类型的指示意义和指称意义中的作用。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 知识要点:

1.会话准则是言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种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话和言语交际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和约束。

2.会话含义是指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的暗含在语句背后的其他意义。

3.会话含义中的蕴含义和预设义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蕴含义包括衍推义和隐含义,属于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义属于句子的背景信息。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合作原则、礼貌原则;(2)会话含义;(3)衍推义、隐含义、预设义。

2.领会:(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2)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3)蕴含义与预设义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应用:(1)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2)分析语言实例中违反会话准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3)指出语言实例的蕴含义和预设义。

4.综合应用:(1)说明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优先于合作原则;(2)说明为什么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第四节 言语行为

(一) 知识要点:

1.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包括"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两类。前者以言叙事,构成叙述句;后者以言行事, 构成施为句。

2.言语行为可以分成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种主要类型,这既是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实际上也是一个言语过程的三个阶段。

3.根据说话人实现交际意图方式的不同,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言语行为;(2)施为句;(3)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4)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2.领会:(1)言语行为的基本含义和言语行为理论;(2)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3)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3.简单应用:(1)了解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和联系;(2)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3)了解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达类型和动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言语行为二分说"和"言语行为三分说"

的争论的原因;(2)分析语言实例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用的性质;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蕴含义和预设义;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本章的学习难点:会话原则和会话含义、蕴含义和预设义、言语行为。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区别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明确文字的形式和文字的类型;了解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和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不同观点;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法,明确汉字改革的任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文字概说

1.1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1.2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3 文字和书面语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2.1 文字的形式,2.2 文字的类型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3.1 文字的起源,3.2 文字的演变,3.3 文字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4.1 汉字的特点,4.2 汉字的演变,4.3 汉字的改革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文字概说

(一) 知识要点:

1.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式。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语音是"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写、看" 的语言符号系统。

2.文字的作用为: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语言的特点可能影响文字的形式,但并不**。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文字;(2)全音素字母;(3)书面语。

2.领会:(1)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2)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附属符号系统。

3.简单应用:(1)了解"文字"的几种含义;(2)说明文字具有全民性。

4.综合应用:(1)说明文字有哪些作用;(2)说明为什么语言类型并不必然对文字类型起决定作用;(3)说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一) 知识要点:

1.字符是文字最基本的形式单位,大体可归纳为意符、声符和记号三类。

2.单纯字符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字符;复合字符是指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

3.根据文字的字符是与语言的语音单位还是语义单位相联系,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也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单纯字符、复合字符;(2)意符、声符和记号;(3)辅音音素(音位)文字、全音素(音位)文字;(4)表意文字、表音文字;(5)意音文字。

2.领会:(1)不同的语言选择记录语言的符号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2)世界上不存在单纯表意的文字;(3)记号在文字系统中只占极少数。

3.简单应用:(1)根据实例判断字符的类型;(2)对复合字符进行分解和分析。

4.综合应用:(1)解释说明以文字和语言单位层级体系的音义关系为分类标准的优点;(2)解释为什么可以说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 知识要点:

1.文字来自图画和契刻。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2.从象形符号到表意字符或兼表意音字符,是文字演变发展的**步,从表意字符到表音字符,是文字演变发展的第二步。

3.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的特点。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和"两方向说"。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象形符号;(2)楔形文字;(3)圣书字;(4)自源文字、他源文字。

2.领会:(1)文字来源于图画和契刻;(2)文字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3.简单应用:(1)说明象形符号到表意字符或兼表意音字符的演变过程;(2)说明表意字符到表音字符的演变过程;(3)判断一种语言是否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的依据。

4.综合应用:(1)评述"三阶段说"是否适合汉字的演变;(2)解释无论文字朝表音方向发展,还是朝表意方向发展都能很好地为各自的语言服务;(3)解释为什么自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而他源文字都是表音的。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一) 知识要点:

1.汉字的特点包括汉字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过分夸大汉字的优点或缺点。

2.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是从象形发展到表意,即从象形字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二是从表意发展到表音或兼表意和表音,即产生形声字。

3.汉字需要改革,目前要做的汉字改革工作主要是汉字的定量、定形、定音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假借字;(2)汉字文化圈;(3)正字法;(4)通用字。

2.领会:(1)汉字具有**的超时空性;(2)从单纯象形到利用象形表意是汉字发展的重大进步;(3)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筒,主要体现在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简化上;(4)正因为汉字不**,所以需要改革。

3.简单应用:(1)说明哪些汉字只有意符,哪些汉字兼有意符和声符,哪些汉字只是记号;(2)说明形声字成为汉字主体的原因;(3)说明汉字改革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综合应用:(1)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汉字的优缺点;(2)说明汉字是否满足记录汉语的要求;(3)解释汉字没有最终走上拼音文字道路的原因。

四、本章的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文字的形式;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类型;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和" 两方向说";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

本章的学习难点: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类型;文字的演变和文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特点、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的关系、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了解语言的接触和影响造成的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和语言的转用;了解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1 语言的产生,1.2 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2.1 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2.2 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3.1 语言的借用,3.2 语言的并存,3.3 语言的转用,3.4 语言的混合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4.1 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4.2 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一) 知识要点:

1.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发音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使人类逐步产生了语言。

2.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上都有所表现。语言发展演变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涌现现象;(2)语言起源的神授说和人创说;(3)语言起源的一元论。

2.领会:(1)"摹声说"与"约定俗成说"的联系和区别;(2)语言产生的条件。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语法系统中组合规则发展的表现;(2)分析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4.综合用:(1)分析语言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系统中的表现并举例;(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3)举例说明现代科学如何从不同学科及跨学科的视角看语言起源问题。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 知识要点:

1.一个统一的语言可能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为地域方言、亲属语言,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

2.共同语只能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地域方言;(2)亲属语言;(3)社会方言;(4)基础方言。

2.领会:(1)通用语与共同语的联系与区别;(2)官方语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区分社会方言的不同表现;(2)举例说明方言中的语音对应关系。

4.综合应用:(1)以汉语和印欧语为例,说明怎么区分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2)以英语、意大利语和汉语为例,说明基础方言是如何确立的。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接触的结果有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转用和语言的混合等。

2.语言的借用包括语汇、语音和语法成分的借用;语言的并存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语言的转用指民族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族语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的混合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两种类型。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借用;(2)双语现象;(3)语言转用;(4)语言混合;(5)非克里奥尔化。

2.领会:(1)语言接触和影响的结果有哪些;(2)借词、意译词、仿译词的联系和区别;(3)洋泾浜语与克里奧耳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语言中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的借用现象;(2)说明语言接触会造成哪些语言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不同;

3)区分外来词的不同类型。

4.综合应用:(1)以中国出现过的洋泾浜英语为例,说明洋泾浜语的特点;(2)说明语言转用的过程,分析为什么双语现象并不**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规划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对语言文字的人为干预。语言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建设民族共同语需要推广语言规范。

2.动态的语言规范观包括排除例外、约定俗成、兼容并蓄三层意思。对于新兴的语言现象,既要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也要积极鼓励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2)民族语言。

2.领会:(1)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内容;(2)语言规划的两个特点。

3.简单应用:(1)说明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如何确定的,举例说明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2)说明应该如何推广和规范民族共同语;

3)举例说明如何贯彻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4.综合应用:(1)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的民族语言政策;(2)指出怎样看待当前的网络语言现象;(3)指出怎样看待新兴的"时尚词语"。

四、本章的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的发展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语言的转用;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规划和规范。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了解什么是"语言获得"、"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 了解什么是语言学习,以及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1.1 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关系,1.2 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2.1 什么是"语言获得",2.2"语言获得"的过程,2.3"语言获得"

的条件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3.1 **语言学习,3.2 第二语言学习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一) 知识要点:

1.狭义的思维只指"思考",广义的思维包括"思考"和"思想"两个方面。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思维最主要的工具;理性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3.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储存人的认知成果,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思维;(2)感性思维;(3)理性思维;(4)发散思维;(5)表象思维;(6)语言相关论。

2.领会:(1)"思维"的三个意思;(2)"思考"和"思想"的差异;(3)语言与思维发生的先后顺序;(4)语言与思维的对应关系;(5)语言与思维的主导问题;(6)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分析思维活动中语言的作用;(2)判断思维活动的具体类型;(3)分析在理性思维中具体语言事实的作用;(4)分析语言在完成认知过程中的作用;(5)分析语言怎样帮助存储认知成果;(6)分析说明语言能增强人的认知能力。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用实例说明"语言相关论"的合理性;(3)用实例分析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一个人形成自己母语或儿童时期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进一步学习母语以及学习外语的过程。

2.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非自控阶段、咐呀学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简单句阶段、复杂句阶段。

3.关于"语言获得"的条件的解释: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如"

模仿说"和"强化说";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如"天赋说"和"认知说"。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获得;(2)语言学习;(3)非自控阶段;(4)咐呀学语阶段;(5)单词句阶段;(6)双词句阶段;(7)简单句阶段;

8)复杂句阶段;(9)模仿说;(10)强化说;(11)天赋说;(12)认知说。

2.领会:(1)"语言获得"的内涵;(2)"语言学习"的内涵;(3)"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的联系;(4)"语言获得"的具体过程;(5)"语言获得"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征;(6)"语言获得"的条件;(7)有关"语言获得"条件的理论学说;(8)对于"语言获得"问题学界倾向一致的观点。

3.简单应用:(1)区分通过"语言获得"得到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学习"得到的语言能力;(2)判断单词句阶段;(3)判断双词句阶段;(4)判断简单句阶段;(5)判断复杂句阶段;(6)利用"模仿说"分析语言获得;(7)利用"强化说"分析语言获得;(8)利用"天赋说"分析语言获得;(9)利用"认知说"分析语言获得。

4.综合应用:(1)用"语言获得"的理论解释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

2)根据语言材料分析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阶段;(3)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模仿说"的价值和问题;(4)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强化说"的价值和问题;(5)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天赋说"的价值和问题;(6)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认知说"的价值和问题。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学习又叫母语学习,特点是:注重加固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注重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

2.第二语言学习又叫外语学习,特点是:从基础语言知识入手,第二语言知识与母语知识交叉干扰,易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翻译法"和"听说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母语学习;(2)外语学习;(3)中介语现象;(4)语言迁移现象;(5)正迁移;(6)负迁移;(7)引导迁移;(8)翻译法;(9)听说法。

2.领会:(1)母语学习的特点;(2)外语学习的特点;(3)母语知识对外语的帮助;(4)母语知识对外语的干扰;(5)"中介语"的三个最基本特征;(6)中介语系统发展中的三类错误;(7)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3.简单应用:(1)判断母语中某种语言现象是否对外语的学习形成干扰;(2)指出母语学习应掌握的语言基本知识;(3)指出母语学习要培养的语言能力;(4)指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外语学习;(5)判断具体语言事实是否中介语现象;(6)判断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

7)判断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4.综合应用:(1)利用母语学习的特点说明母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2)利用外语学习的特点分析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语言问题;(3)利用"中介语"理论分析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现象;(4)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分析如何避免外语学习中"负迁移";(5)利用"翻译法"进行外语教学与学习;(6)利用"听说法"进行外语教学和学习。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的类型、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语言获得的含义、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语言学习的类型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文学写作中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了解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了解文学写作中的各种语体,了解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规则。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1.1 文学写作和选词用句,1.2 词语的锤炼,1.3 句式的选择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2.1 修辞格,2.2 其他修辞方式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3.1 文学写作和语体,3.2 语言形式的规则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一) 知识要点:

1.文学写作中词句的选择既要讲究"美",又要保证"准确"。

2.词语的锤炼是组句成篇的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和形象生动,主要方法是精心挑选、恰当使用和巧妙配合。

3.在写文章选择长句或短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陈述句或疑问句、常句或变句时,应该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重点等多种因素。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语锤炼;(2)句式选择。

2.领会:(1)词句锤炼的要求;(2)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3)句式选择的主要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长句和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2)了解肯定句和否定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3)了解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4)了解常句和变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遣词造句如何做到既"美"又"准确";

2)说明怎样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重点等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式。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一) 知识要点:

1.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侧重于语句意义的修辞格和对偶、排比、反复、回环等侧重于语句形式的修辞格。

2.文学写作中的其他修辞方式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涉和降格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修辞格;(2)比喻、本体、喻体、明喻、暗喻、借喻;(3)借代、本体、借体;(4)比拟、拟人、拟物;(5)夸张、夸大类夸张、缩小类夸张;(6)双关、语音双关、语义双关。

2.领会:(1)比喻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2)借代的几种类别;(3)借代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4)比拟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5)夸张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6)双关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了解借代和借喻的区别;(2)了解拟人和拟物的区别;(3)了解夸大类夸张和缩小类夸张的不同;(4)了解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的差异。

4.综合应用:(1)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

2)说明如何区别比喻和比拟;(3)说明如何区别比喻和借代。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一) 知识要点:

1.各类语言文字作品的语体可以分为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和文学语体三大类。

2.语句的形式特色包括对偶和对偶句、排比和排比句、叠用和反复句等。

3.诗词歌赋的创作讲求韵感、韵味和格律。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学语体;(2)对偶、对偶句;(3)正对、反对、串对;(4)排比、排比句;(5)叠用、反复句;(6)顶真;(7)回环;(8)韵文;(9)韵感、韵味、格律;(10)押韵、平仄、对仗。

2.领会:(1)口语语体的分类;(2)书面语体的分类;(3)文学语体的分类;(4)对偶的分类;(5)排比句的特点;(6)反复句的特点;(7)汉语的音步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差异;(2)了解对偶句的特点;(3)了解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差异;(4)了解排比句和反复句的差异;(5)了解顶真和回环的差异;(6)了解格律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规则。

4.综合应用:(1)说明文学写作与语体有什么样的关系;(2)说明语句形式的变化和特色;(3)说明韵文有哪些语言规则。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规则(语体、格式、格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格律。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了解怎样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怎样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1.1 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1.2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2.1 语言文字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2.2 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2.3 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3.1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要素的特点,3.2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在整体性质上具有文化的**属性,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但同时语言和文化的作用范围不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的推动力量,能够影响语言的形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文化;(2)狭义和广义的文化内涵。

2.领会:(1)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3.简单应用:(1)为什么说语言就是一种文化;(2)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综合应用:(1)了解不同语言是怎样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的;(2)了解民族文化从哪些方面影响语言形式。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能够保留民族文化的历史遗迹,也能够深刻地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

2.语言文字能够表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互动,以及文化扩散带来的语言分化和异化。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吉祥话;(2)称谓语;(3)权威方言。

2.领会:(1)为什么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2)语言文字是怎样反映当代文化变迁的;(3)语言文字如何表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

3.简单应用:(1)分析汉字从哪些方面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2)了解汉字和日语文字的相互影响及其所反映的中日文化交流历程;(3)分析借词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

4.综合应用:(1)从具体实例分析特殊语言成分所包含的文化含义;(2)了解汉语各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汉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

第三节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一) 知识要点:

1.民族文化对语言内部的语音、语汇、语法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2.社会心理、物质生活条件和审美情趣都会对语言表达、词句选择、交际规范和文学样式等语言形式产生显著影响。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标准音;(2)类义词。

2.领会:(1)民族文化对语音成分的影响;(2)民族文化对语法结构的影响;(3)民族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3.简单应用:(1)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音的确立过程与社会文化有何关系;(2)说明洋泾浜语的语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

4.综合应用:(1)用具体实例分析不同语言对词义的理解差异如何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2)用具体实例分析汉语文学作品受到了民族文化怎样的影响。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语言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语言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语言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民族文化与语言要素的特点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本章的学习难点是: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影响语言。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了解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的关系,了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人脑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的关系;了解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1 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1.2 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2.1 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2.2 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3.1 语言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3.2 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语言学的应用也推动了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在教学领域、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言学与文学、历史、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应用语言学;(2)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应用之间的关系;(3)语言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是语言学应用的基础;(2)语言学的应用能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3)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的区别;(4)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5)语言学与民族问题、**政治的关系;(6)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7)语言学与文学、文化学的关系;(8)语言学与哲学、逻辑学的关系;(9)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10)语言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1)分析指出哪些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可以进入语言学应用领域;(2)分析说明语言学应用是如何推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3)分析语言学与各类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4)分析语言学与各类自然学科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研究应与现实应用相结合;(2)从语言学与各类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语言学的研究;(3)从语言学与各类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并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一) 知识要点:

1.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的构造有关。

2.人脑构造与人的语言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脑的单侧化现象、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2)布洛卡失语症;(3)威尔尼克失语症;(4)语言遗传机制;(5)普遍语法、个别语法;(6)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2.领会:(1)拥有语言能力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2)大脑的基本构造;(3)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4)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5)大脑的语言功能如何受临界期的限制。

3.简单应用:(1)说明语言类信息由大脑哪个半球掌管;(2)说明非语言类信息由大脑哪个半球掌管;(3)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布洛卡失语症;(4)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威尔尼克失语症;(5)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失写症;(6)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失读症。

4.综合应用:(1)解释儿童两三年即可掌握一种复杂语言的原因;

2)运用大脑临界期判断不同情况下的人掌握语言的可能性;(3)判断大脑受损后的语言状况。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一) 知识要点:

1.语言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有些计算机信息处理需要语言学的知识,有些语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计算机信息处理中。

2.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文字信息处理、语音信息处理、语料库和语言材料的标注分析、机器自动翻译、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信息处理;(2)语音信息处理;(3)语音实验;

4)语音识别;(5)语音合成;(6)语料库;(7)加工文本语料库;

8)人机对话;(9)机器自动翻译;(10)人工智能。

2.领会:(1)语言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关系;(2)哪些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需要语言学知识;(3)哪些语言学知识可以用于计算机信息处理;(4)主要的语音信息处理技术;(5)计算机给真实语料自动分词的困难;(6)人机对话的途径;(7)机器自动翻译的类别;(8)机器自动翻译的四个层级;(9)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

3.简单应用:(1)分辨汉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2)判断哪些设备应用了语音信息处理技术;(3)按照计算机分词技术给真实语料分词;(4)分辨不同的语料库。

4.综合应用:(1)说明汉字信息处理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2)说明语音信息处理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3)说明语料库和语料信息标注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4)说明机器自动翻译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5)说明人机对话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6)说明人工智能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本章的学习难点: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语言学概论 重要知识点

**章 语言和语言学

**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1、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2、“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能力是人跟动物的最重要区别。其显著特点有:(1)“内容更多”人在各种场合说话、用各种方式说话、说这种话都离不开语言。(2)“用处更大”人类语言有多种功能,包括:交际功能、记录功能、思维功能、认知功能等。(3)“能够创造”人类的语言是由严密灵巧的规则构造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生成和运转能力。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的成员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特点和语言类型

1、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 — 语族 —(语支)—语群 — 语言 — 方言 — 次方言(土语)。

3、形态分类主要分为两种:形态语(综合性语言)和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1)形态语(综合语):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2)孤立语(分析语)——汉语: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名词词形变化的“性、数、格”,突出语序和虚词;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对应。

二、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语言”和“言语”

1、言语动作、言语作品统称为“言语”;说话工具则是“语言”。

2、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 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都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形式。

(二)“本体”和“外围”

1、语言本体知识:语言系统内部自身的知识,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2、语言外围知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其他科学技术等。

“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后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但不是**保持一致。口语比较灵活易变,而书面语比较稳固保守,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口语是**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一、语言的符号特性

(一)“能指”和“所指”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语言符号的能指是语音;把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语言符号的所指是声音指称的意义。

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通过约定俗成结合在一起,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1)“能指”是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是符号的形式部分;“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是符号的意义部分。(2)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他们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

(二)“约定”和“任意”

1、“约定”是指人为的某些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约定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语言符号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是无法随意改变的。

2、“任意”是指用什么符号表达什么意义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 只要大家都认定或习惯即可。如初始语言符号就具有任意性,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不可论证的。(复合符号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人为地根据**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所以原则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3、任意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音与义之间是可以变化的。

(三)“不变”和“可变”

1、不变性:符号的物质实体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 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2、可变性:正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二、语言的结构特性

(一)“线性”和“离散”

1.、线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即语言符号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即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接一句话地说,不可以同时说出两个以上的字、两句以上的话。

2、离散性:是指语言符合基于线性排列的原理,又可以还原或者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符号,即说话中的”话“可以分解成”词“而这些词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话)。

3、语言符号的“线性”特性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排列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单位;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特性又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

(二)“层次”和“层级”

1、层次性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

“语素”是**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词是**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的交际单位。如果把一个小单位内部成分的排列组合叫做“层次”,那各个小单位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层级”。

2、语言系统是多层级系统,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言单位性质的不同,语言系统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下位层和上位层。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3、语言结构中的大层级: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子系统。

“组合”和“聚合”

1、组合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又称句段关系。句子中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的问题就反映了组合关系。

2、在组合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为联想关系。

3、聚合关系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和体现出来,组合在聚合中寻找材料。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一、语言学的任务

(一)社会需要推动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社会交际的需要推动了以建设民族共同语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机器翻译、人工智能)。

(二)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取向

1、语言学的分科

1)语言学自身的分支学科:语音学、语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

2)跟语言学密切相关的研究学科:文字学、方言学;

3)语言的外围分支学科: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应用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神经病理语言学、语言教育学、领域语言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2、语言学的不同研究取向

1)语言学整体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也有部分属于自然科学,或者至少与自然科学相交叉。

2)语言学整体上属于基础科学,但也有部分属于应用科学。

二、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

(一)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

1、从哲学角度讨论语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2、荀子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指出了“名实”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正名篇》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二)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全世界语言研究的四大传统: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希腊罗马语言学传统、古中国语言学传统和古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尔雅》被认为中国古代**部语言学专著;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开创了训诂学的先河,是中国**部方言学专著。东汉的许慎编写了我国**部**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以六书为核心的汉字学理论。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有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三)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 19 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确立开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是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语言历史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方法。

三、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一)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简称“结构语言学”,最早是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理论。

1、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2、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口语研究

3、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结构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理论;赵元任《国语入门》、朱德熙《语法讲义》,兼顾形式和意义分析两个方面。

(二)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

“生成语言学”以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等著作为标志。

1、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普遍语法”。各语言所特有的“个别语法”,是后天习得的;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语法”,是先天遗传的。

2、生成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句法自治”。

3、生成语言学的理论系统是“原则和参数”。

【选择题】

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一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一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答案:BDE 解析:

同一个民族或同一个国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或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大量存在的客观现象。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节 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意义的声音。

2、(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2)语音是代表**意义的声音。语音同语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它有别于也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无意义的声音,如:**、喷嚏、呼噜, 等等。(3)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音之外的声音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二、语音的属性

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因此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因此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高: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音波的频率。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高就越高。汉语普通话语音中的声调指的便是音高。

2、音强: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的振幅。振幅的大小同发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持续时间的长短。

4、音质(音色):声音的本质和特色,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 是语音“物理四要素”中最重要的特征。声音经过声腔使之放大并形成不同音质的语音。由此得知造成元音音质差别的因素主要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1、动力部分——肺和气管 2、发音体——喉头 3、发音体—— 声带 4、共鸣器(声腔)——口腔和鼻腔按照发声器官能否活动,可以将之分为“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主动发音器官包括嘴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等,被动发音器官包括牙齿、齿龈、硬腭等。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什么意义用什么声音来表达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是社会因素决定的。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三、语音的表现形式

语音作为语言的载体,跟语言的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语言本身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即语音的单位。分别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音节、音素、元音和辅音。

四、语音的记录方式

(一)直音法:直音法其实还包括譬况法、读若法、纽四声法等, 是我国东汉以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这样注音的好处是一看就懂,注音准确。缺点是必须为每个汉字找到一个简单易识的同音字有时很难办到。

(二)反切法:反切法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为长久的汉字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法遵循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几乎可以拼读所有汉字的读音,但是也有缺点。因为汉字本身不表音,汉字读音变了,字形并不变,这会给反切带来麻烦。

(三)注音字母:民国时期采用注音字母(注音符号) 为汉字注音。1913 年制定,1918 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施行,称作“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1930 年改名为“注音符号”。三个优点:字母数量少、照顾了古音、念法固定。注音字母现在仍有包括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与香港等中国地区在使用。

(四)汉语拼音方案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拼音字母采用**通用的拉丁字母,字母标记的语音也跟拉丁字母本来的读音接近;

3、拼音字母采用音素制,每个汉语音节最少一个音素,最多四个音素。

(五)**音标

**音标是目前**上最为通行的一种记录、分析各种语言的语音的标注符号。**音标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其优点有:

1、符号和音素严格对应,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

2、音标数量多,有许多附加符号作补充。如因素符号上标“~” 表示鼻化

3、符号多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制定,简单清晰,易学易用

4、通行广泛。**音标是语言学家分析语音最常使用的符号系统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一、元辅音分析

元辅音分析是指把音节切分到音素的分析方法。音素是**的语音单位。音素可以根据发音时的生理特征和听者的音响感觉,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音节是自然感受到的**的语音单位,也是语音分析的最基本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语音单位,切分到**就是音素。音素包括“元音” 和“辅音”。语音学中对音质成分进行描写和分类的基本概念就是元音和辅音,语音中的元音都是乐音,而辅音则大多为噪音。

(二)元音

1、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和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元音又叫母音,元音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2、决定元音音质的原因: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

3、八个舌面元音(标准元音、定位元音)

[i]——前、高、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u]——后、高、圆唇(汉语普通话)

[e]——前、半高、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o]——后、半高、圆唇 (汉语普通话)

[ɛ]——前、半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ɔ]——后、半低、圆唇 (英语)

[a]——前、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ɑ]——后、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三)辅音

1、一般地说,辅音音素是除了元音音素以外的音素。其发音可以分为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阶段。

2、特点包括:(1)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的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发出声来(2)气流较强(3)浊辅音声带振动, 清辅音声带不振动。

3、辅音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划分辅音

①双唇音 ②唇齿音 ③舌尖前音 ④舌尖中音 ⑤舌尖后音 ⑥舌面前音 ⑦舌面后音

2)按发音方法划分辅音

①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塞音、 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半元音。

②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清音、浊音。

③根据发音时气流的状况划分辅音: 送气音、不送气音。二、声韵调分析

(一)声母

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 汉语普通话有 22 个辅音,但可以在音节里充当声母的只有 21 个,辅音 ng 不能充当声母,只能做韵尾,不能做声母。而辅音 n,既可做声母,又可做韵尾。另外,有一部分音节没有辅音音节,即称为“零声母音节”。

(二)韵母

1、韵母是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传统音韵学把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2、韵母成分分类法:韵母有三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复韵母的结构:韵头(只有 i u ü三个高元音可以充当)、韵腹(是韵母的主干,十个单元音都可以做韵腹)、韵尾(复韵母中只限于韵腹后面的 i u (o),在鼻韵母中由鼻辅音 n ng 充当)

3、韵尾分类法 :开尾韵母(无韵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音尾韵母 。

4、“四呼”分类法 :按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可分为四类,即“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三)声调

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高低升降)变化。一个音节,除了声母和韵母外,还有一个贯穿整个字音的高低升降,这就是声调。每个汉字记录一个有声调的音节,故又称“字调”。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由音高决定,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概念。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三、音节结构

(一)元辅音分析和声韵调分析的一致性

1、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音节结构可分为 V、C-V、V-C、C-V-C 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二)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

1、声韵调分析法是汉语传统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按照这种分析方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音节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3、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

1)元辅音分析法可以用于任何语言的音节分析。(2)声韵调分析法只能用于汉语音节的分析,更能够反映其结构特点。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一、设立音位的原因:表面看,设立音位是为了减少拼音字母, 但实际上是为了确定能够区分不同意义的音素并将其区别开来,所以音位不是从听感的角度直接切分出来的,也不是依据语音单位的发音归纳的;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所以不能跨语言和方言。

二、设立音位的方法

(一)归纳音位的原则

1、对立原则:如果两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可以区别语义 ,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具有“对立关系”。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3、语音近似原则:语音近似原则是指既互补分布,发音特点相

似的音素可以合并为一个音位。

(二)音位的区别特征

1、音位的对立能够区分音节的意义,而音位的对立又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语音特征基础上的,比如元音的舌位前后、高低、唇形的圆展,辅音的成阻部位、除阻方法、清浊形式、送气与否等,这些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2、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考察。一个音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发音,这种不同的发音就是音位变体,即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

3、音位变体主要是基于不同音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来确定的。根据环境的不同分为:条件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变体)和自由变体(处于互混关系中的变体)。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一、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音节组合中出现的一种音变现象 。语流中,由于受说话速度、轻重高低变化以及前后音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音节的读音会发生变化,语言学上称这种音变现象为语流音变。

(一)儿化: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韵在语汇、语法、修辞上有**的作用,一是可以区别词义, 二是可以区别词类,三是表细小及可爱的感情色彩。

(二)变音:一个音节受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这就是“变音”。变音现象中最重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三)变调变调指音节连读时,某些音节的声调发生变化的情况。变调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即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声调的音节,其中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受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汉语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

二、韵律节奏

(一)停延:停延是说话时语流中的停顿和延续。停延有三种形式:一是气息停顿:用标点符号隔开;二是语法停顿:通过停顿区别一个句子句法结构的不同构造层次和语法关系;三是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意义,或者加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加强语法停顿或改变停顿位置。

(二)轻重:说话时语流中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并不是**相等的,有的听上去重一些,有的听上去轻一些,这就是语音中的轻重现象。

(三)升降:可以分为高调和低调两种。低调是全句音节的高度程降低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低调一般用于已经说完的句子,常用来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等语气。高调是全句各个音节的高度呈现身高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高调常用来表达疑问句、惊讶等语气。

【选择题】

1.语音本质上是()

A:物理现象

B:生理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节 语汇概说

一、什么是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 语汇包括“词”和“语”两部分。“词”语言中**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由两个以上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

二、语汇的特点

(一)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二)普遍性和民族性: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 语言中就**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不同语言的词语不**反映**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差异。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普遍性使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民族性使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

(三)活跃性和稳定性: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稳定性是指词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一、语素

(一)语素的定义

1、语素是**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的语法单位。语素不能再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语素的“有意义”一是指有具体所指,二是指能够表达**的语法意义。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语的语素差不多是一个音节和一个汉字,但并不是**的一 一对应关系。

(二)语素的类型

1、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1)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又能够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的语素。

2)不成词语素:A 不能独立成词,但是却能够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的语素。

B 不能独立成词,也不能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在同别的语素构成新词时有固定的位置的语素。

2、从语素成词的自由度和位置方面区分: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黏着)语素。

3、从语素表示意义的虚实上分: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4、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1)定位语素:语素在**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位置固定,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如:-子 阿-

2)不定位语素:语素在**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位置不固定,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书”——书本、图书

二、词的构造形式

从语素与词的关系角度看,词的构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个语素直接成词,可统称为“成词”,而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二是语素和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词,可统称为“构词”,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一)单纯词的成词形式

1、直接成词:没有独立使用时就是语素;独立使用时就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是成词语素。

2、变性成词:指语素改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的现象,即词的兼类。

3、变形成词:指把原来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的现象。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二)合成词的构词形式

1、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并列式 、偏正式 、陈述式(主谓式) 、支配式(动宾式)四种。汉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充式的复合词 。

2、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有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3、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有名词性重叠词、副词性重叠词、多重重叠词。

三、“语”的构造特点

“语”是由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熟语,因此语的构造必然有不同于词的地方。

(一)结构的固定性:“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动。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

(二)意义的整体性:“语”在意义上还有整体性,不是构词本身的意义简单相加,必须明确:“语”有其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语”有其文献典故与历史事件。

(三)自身的特殊性:每种“语”的结构都各自有一些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例如。汉语的惯用语通常是三字格,成语是四字格。结构形式有三字格、四字格、简缩词语等。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一、词的分类

(一)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1、单音节:一个音节的词,一字一音。2、双音节:汉语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3、多音节词:三个以上音节的词,汉语很多音译外来词属于多音节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2、汉语中的多音节单纯词还可划分为四类: 连绵词 (双声连绵词、 叠韵连绵词、 其他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音译词。

(三)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基本词的特点有稳固性、普遍性、构词能力强。基本词以外的词是一般词,即非基本词。 一般词的特点有数量多、缺乏稳固性、灵活性强、构词能力弱、非常用性,包括古语词、新词、外来词。

(四)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专用词):通用词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专用词则是指在某些领域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主要是“科技术语”和“行业语” 。

(五)同音词和同形词:汉语同音词多的原因是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有三种情况: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又同音又同形。

(六)简缩词语:1、分段简缩:即把全称分段,每段提取一个成分。2、截段简缩:即截取全称的最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 3、综合简缩:即既采取截段简缩,又采取分段简缩。4、省同存异: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5、标数概括: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 省略不同的成分。

二、“语”的分类: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 )

A:老人

B:老调

C:老酒

D:老婆

E: 老 鼠 答案:DE 解析:

“派生词”是指由“附加构词”的构词方法构成的词。“附加构词”是指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在“老婆”一词中,“老”没有实际意义,“婆”表示妻子,所以**个语素是虚义语素,第二个语素是实义语素,因此是前缀式派生词; 在“老鼠”一词中,“老”没有实际意义,“鼠”表示鼠这种生物,所以**个语素是虚义语素,第二个语素是实义语素,因此是前缀式派生词;选项中由“附加构词”法构成的词只有 DE。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节 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一)抽象性:抽象性是指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二)递归性:递归性即相同的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句子无论多长,都遵循着“主语+谓语”和“谓语=动词+宾语”结构的套叠。

(三)系统性:严密的系统性指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

(四)稳定性:稳定性指语法规则相对语音、语汇这样一些语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缓慢。

三、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一)语法和语音:语音指语言的声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

的轻重、句子末尾的语调等。语音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也表现为语音差别。其他语音形式如停顿、句子末尾的语调也会影响到语法。

(二)语法和语汇:语汇是指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包括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类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会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

(三)语法和修辞: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 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修辞现象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选择。

(四)语法和语境: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的上下文等。语境对语法的影响有时也很大,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五)语法和逻辑:逻辑是语言表现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一、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一)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

1、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2、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二)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

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不可太复杂、不需太细),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 其研究结果服务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规则复杂、严格细致)。

(三)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

二、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

(一)词法和句法

1、词法也称作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句法又称作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2、印欧语言中的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多与形态变化有关, 突出了词法规则;

3、汉语本来没有词的形态变化,词法问题并不重要,但句法却很重要。

(二)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1、组合规则: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 这就是组合规则;

2、聚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 这就是聚合规则这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语法关系。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关系: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说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以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也可以跟别的成分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聚合关系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

三、语法单位

1、语素:**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不独立运用。

2、语素组:多个语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未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3、词:**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和语素的区别看是否能“独立运用”。

4、词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跟词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独立使用。区别在于词组肯定要比词大一些(不是“**”),或者说凡是由词和词组结合起来的语言片断就是词组。词组可以由两个词组成,也可以由许多词即若干个词组组成。

5、句子:由若干词或词组按照**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 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句子和词组的本质区别不在结构的长短,而在于是不是独立说出来并 用于交际。

6、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句组的共同特点是包含多个独立的句子,其中句群、语段和篇章没有截然区别。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一)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 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

(二)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也可以这样说,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

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 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

二、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

(一)词法手段

1、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

1)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2)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汉语无)(3)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2、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意义的形式。

3、词的重叠:词的重叠是通过词中的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表复数或“逐个”的意思。(2)表短时和尝试的意思。(3) 表程度增加的意思。如“雪白雪白”等。

(二)句法手段

1、虚词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2、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3、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4. 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三、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一)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体词属性范畴是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谓词性范畴是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表示的意义范畴有时、体、态和人称。

(二)句法范畴:可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两类。类别范畴是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一、词的聚合: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1、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2、意义标准 :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3、分布标准 :根据词的聚合位置确定词类。

(二)划分词类的结果

1、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 :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词类。

2.词类的大类和小类 :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

3.典型词类和跨类词类 :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典型词类,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跨类词类。

二、词的组合:词组

(一)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

1、只要是词与词的组合,由词充当其直接成分,即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

2、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定

中词组和状中词组)、动补、联合词组)和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3、词组的聚合分类:词组的聚合类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二)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1. 复杂词组由简单词组扩展而来,主要体现在结构层次数量的增加。

2.复杂词组的分析方法 :切分出来的片段必须成结构,得有语法关系;切分出的片段必须是一个词或词组并有**的意义。

三、句子的聚合:句类

(一)句子的句型类

1、**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汉语中**主谓句又分为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主谓句、名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

2、不**主谓句:省略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 或要依赖**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3、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结构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或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完整表达意思的句子。

(二)句子的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各种语言都可以归纳出相对于“基本句”的一些特殊的句式,叫做句式类。

(三)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从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四)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复句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并列复句 顺承复句 解说复句 选择复句 递进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复句的判断标准:一是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 二是复句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只有一个语调。

四、句子的组合:句组

句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篇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会话”。“会话”与“篇章”的区别在于篇章只是一个人单独的一段话,包括交谈、会话等。会话结构除了具有与篇章相同的话语特点外,其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会话的基本单位不同,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 二是会话的衔接形式不同,会话的衔接形式叫做”话轮转换“。三是会话的调节手段不同。

【选择题】

1.语法的演变之所以比语汇缓慢,是因为( )

A:语法规则比较简单

B:语法规则数量较少

C: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D: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答案:C 解析:

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 变化过程也**缓慢。从语法变化的现象看,很多语法规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多少年来变化一直不大。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节 语义概说

一、什么是语义:语义即语言的意义,即人们使用语言要表达的内容。

1、语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汇意义是指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语义,语法意义是指结构、语序、虚词、形态、重音、句调所变大的语义。

2、语义既包括“言内之意”也包括“言外之意”。言内之意是指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言外之意是指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如“天真热”言内之意为对天气的评价,言外之意可能是想让听话人开空调。

3、语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是语义的连带要素。

二、语义的性质

(一)概括性:词语的意义统称“词义”是**的语言社会对**的对象的概括反映。

(二)模糊性:(1)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2)语义的模糊性不是词义的含糊,它出现在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其本质是边界不明。(3)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句子的模糊性,因为词组的句子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因而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会有意义的模糊性。

(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各不相同, 对事物的认识、概括和分类也会有所差异,因而语言也会有所不同, 运用语言所表达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一、词义的构成要素

(一)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1、词的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既然是概括性的,那么事物本质的揭示有深有浅。

2、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又叫做词义的

“附加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

(二)语素义:对于单纯词来讲词义就等于语素义。对于合成词来讲一种情况是词义差不多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另一种情况是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义的意义推导而来。

(三)义项:(1)义项是词典释义的**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2)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否则这些不同的义项就只能属于不同的词。

(四)义素:义素是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 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二、词义的聚合关系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1、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3、多义词多义和本义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1、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反义词又可分为**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2、近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1)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所指范围并不**重合;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却有所不同。近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习惯, 使近义词在用法上往往有所不同。

(2)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如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或形象色彩不同。近义词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各有自己的运用领域。

(三)语义场

1、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2、语义场与语言中的上下位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3、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层次性。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之间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

三、词典和词语的释义

1、综合性百科辞典:综合性百科辞典也称百科全书,详细解释了各学科和各方面的术语性词语。我国明代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世界上**部综合性百科辞典。同时还有《中国百科大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

2、专科性百科辞典:称为学科百科辞典。这种词典收集解释某一学科的术语性词语,比如《语言学词典》、《经济学词典》、《化学词典》等。

3、语文词典:语文词典是收集解释语言词语的词典,这类词典用于说明词语的读音、书写形式、意义、用法等。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等。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一、句义的种类

(一)句子的语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部分,句子中词的 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二是句子中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 义。

(二)句子的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的结构关系, 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三)句子的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一)论元结构

1、如果排除句子的语汇意义和句子中由虚词、语序、句调等表示时态、语态、语气关系的各种语法意义,句子的抽象语义结构可以用一个“命题”来概括。“命题”就是指由一个“谓语”和若干个“论元”组成的一种“论元结构”语言中的“谓语”主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和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谓语,语言中的“论元”主要是谓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主语和宾语。

2、谓语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可以对论元成分起到支配作用。一个论元结构中可以多少论元以及可以有什么样的论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性质决定的。“降级论元结构”(降级述谓结构)指的是由一个论元结构充当上**结构中论元的论元结构。一般来说主语和宾语都是谓语动词的论元,但如果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也是谓词, 当然就也是一个论元结构。

(二)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句中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三)语义特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还需进一步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义角色的特征”,语义角色包括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材料、处所等等;二是“语义性质的特征”。

三、句子中的歧义

句子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种,即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存在,彼此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分工合作”共同表达句子各方面的意义。如果在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同一类型的意义,这些意义就会发生冲突,也就会使句子产生多种理解。这种同时存在两种同类型意义的现象就叫做“歧义”,这样的句子就是“歧义句”。

(一)歧义的特性

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即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

2.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性质都不同。

3.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

1、词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

1)同音歧义。(2)同形异义。(3)一词多义。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2、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

(三)消除歧义的方法

1、歧义可通过上下文和情景语境消除。

2、采用停顿、轻重音等手段消除歧义

3、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手段消除歧义。

【选择题】

1.“成立”“建立”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别主要是( )

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答案:A 解析:

语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是语义的连带要素。“成立”指开始建立,通常指的是成立一个组织或协会;“建立”指开始成立或产生,指的是一种关系或一种言论等的提出及最终得以实行。由此得出这两个词是理性意义不同。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节 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1、情境性:语言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包括交际双方言辞构成的上下文语境和非言辞的主客观因素构成言语环境。语境既是语言符号组合的制约因素,同时也为语言符号在组合中获得新的意义提供了可理解、可接受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语境也是语言使用的客观条件。

2、社会性:语言运用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交际双方不论是在表达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 都要遵从社会习惯和使用规范,而且彼此要相互配合。

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同时还要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语音的发音规则、语法的结构规则、语义的组个规则等。

二、语用研究的范围

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是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语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2)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的场合、对方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3)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件意义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一、语境的类型

1、言内语境: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

2、言外语境: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境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等。

3、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言内语境”,广义的语境则包括了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语用学采用广义。

4、语境意义不是语言意义。语境的构成涉及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语言要素会产生一般的、稳定的语义,非语言要素则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作用下产生个别的、临时的意义,通常叫做语境意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主要就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而语言的意义又大致可以分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语用意义”)、“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等。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一)言内语境的作用: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二)言外语境的作用

1、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2、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

3、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三、语境和词语所指

(一)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

1、指示词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名词、地点名词以及有些语言中的定冠词

2、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以一个言语活动的各个要素(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地点)为参照才能确定的某些词语的所指意义。

3、指示意义的类别: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二)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1、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是指任何语言的语汇意义都是抽象和概括,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语境成为谈论的对象或发生关联时,才会有

具体的所指意义。

2、理解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注意区分: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指称); 任指: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全指: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

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不定指: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

1、质量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新闻发言人

2、数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回答别人问路

3、相关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法庭辩论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且无歧义。领导讲话

(二)“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指出于互相尊重的需要,双方

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

1、得体和慷慨:会话中尽量避免有损于他人和有利于自己的表述

2、赞誉和谦逊: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要多赞誉对方。

3、一致和同情:会话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立,

增加相互的一致性和共同点。

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一)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

1、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而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一般是“礼貌原则”优先“合作原则”。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先的会话准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般交际“礼貌原则”优先;重要工作交际“合作原则”优先。

(二)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准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 即说话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语用学把这种语句背后暗含着的意义叫做“会话含义”。

1、违反数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信息不够或过多。

2、违反真实准则表达会话含义:隐瞒真实信息,故意说错 。

3、违反相关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答非所问,另有所指。

三、蕴含义和预设义

(一)蕴含义

1、概念: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 即从一个句子的句义**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

2、蕴含义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

1)衍推义: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从逻辑的角度讲是充分不必要关系。即:如果 A 句真,B 句也真;如果 B 句假,A 句也假;如果 B 句真,A 句不**真。

2)隐含义:不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即:如果 A 句为真,B 句一般也为真;如果 B 句为假,A 句仍可能为真。隐含义的两个特点:可消除性(即在特定语境里可以被推翻);可追加性(即可以明确地不出来)。

(二)预设义

1、概念 :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不在句子断言范围内。通常情况下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同蕴含一样,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预设关系与其他句义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句义成为这个句子潜在的意义。

2、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蕴含义的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1)预设义跟推衍义一样不可追加,否则会语义重复;

2)一般情况下简单肯定句的预设义不能像隐含义那样明言消除的,否则会前后矛盾。

第四节 言语行为

一、言有所为

1、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作出某种心理或行为上的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即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些事,这种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语用学中所说的“言语行为”。

2、言有所述:以言叙事,即一般的叙述句,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言有所为:以言行事,即施为句,例如:我宣布大会现在开幕。

二、言内、言外和言后

1、言内行为(述事行为):指“说话”行为本身,语言形式传递信息。

2、言外行为(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 3、言后行为(成事行为):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例如:我将尽**努力考上研究生。

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

(一)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与句子类型和词语的选择关系密切相关。

(二)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往往是用一种句子类型来表达另一种意图的言语行为。有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间接言语行为。

【选择题】

1.下列语义关系,只发生在不同句子之间的有( )

A:指向关系

B:结构关系

C:蕴含关系

D:预设关系

E:歧义关系答 案 :CD 解析:

预设义: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不在句子断言范围内。比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包含“他有哥哥”的意思,这是预设义, 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预设关系。蕴含义:通常情况下是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比如“他踢了小张的腿”,其中包含了“他踢了小张”的意思,后者是蕴含义,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蕴含关系。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节 文字概说

一、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语音是“听、说” 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写、看”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写(视觉)符号系统,是一种附属性的符号系统。

(二)文字的作用

1、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 2、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

3、文字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 4、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有**影响,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与语言的特征是分不开的。(2)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不能**化,因为同一类型的语言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的实例并不少见。

三、文字和书面语: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只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种工具,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一、文字的形式

(一)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

1、单纯字符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字符;复合字符是指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

2、传统上把汉字的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3、单纯字符和笔画的区别:(1)字符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书写符号,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2)笔画不是字符,而是组成字符的直线、折线或曲线,它们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

(二)意符、声符和记号: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跟语音没有联系的字符是“声符”;而跟语音、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就是“记号”。

二、文字的类型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系统, 具有层级性。从文字的字符和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音素(音位)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词语文字等。

2、根据文字的字符是否与语言的语音单位或语义单位相联系, 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也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其中”音“可以是”音素(音位)“这**语言单位,也可以是”音节“这**语言符号;表意文字中的“意”,实际上指音义结合层的各级语言单位,理论上可以包括“语素、词语、词组、句子”四级。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

1、我国有种说法,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一般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2、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二、文字的演变

1、文字从最初的图形契刻符号,演变成象形字符,再到形成表意字符或兼表意和音的字符,再到出现表音字符,表音字符中又从表音节的字符到表音素(音位)的字符,肯定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从象形符号演变为表意的字符或兼表意和音的意音字符,以及从表意字符或意音字符演变为纯粹表音的字母字符。

2、腓尼基文字是最早的字母式表音文字,腓尼基文字中只有辅音符号,不写出元音符号,因此后来一直被称作“辅音音素(音位) 文字”。

3、辅音字母的创造者是腓尼基人。

三、文字发展的规律

(一)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自源文字是自己独立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文字,古代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创造)、古埃及文字、中国的甲 骨文都是典型的自源文字。他源文字是借用其他文字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文字,腓尼基文字、印欧语系的字母文字都是典型的他源文字。自 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他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音的。现在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是汉字。

(二)“三阶段说”

1、**种说法是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分为:①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②音节文字;③音素(音位)文字。

2、另外一种说法:①文字符号的形式是从图形-字符-字母;②符号代表的语言单位是从词语-音节-音素;③文字表达的方式是从表形-表意-表音

(三)“两方向说”:两方向说:有学者认为文字不存在高低优劣,

“表音”和“表意”只是文字发展的“两个方向”。像汉字这种至今**存活的自源文字则可以或必须在意音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意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一、汉字的特点

1、汉字和没有形态变化的汉语基本适应;2、每个汉字都有意义,而且形、音、义统一;3、汉字字形不跟着读音改变,具有超时间空间性;4、汉字虽是意音文字,但缺乏**的表音系统;5、汉字的字符数量繁多,字形结构也过于复杂。

二、汉字的演变

1、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主要体现在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简化上。

2、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是从象形发展到表意,即从象形字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二是从表意发展到表音或兼表意和表音,即产生形声字。

3、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只是文字字体的演变,不是字符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不同的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过秦始皇时代“书同文”规范化的。

三、汉字的改革

目前我国对汉字的改革主要是从定量、定形、定音等几方面进行:

1、找出汉字中所有有用和常用的字,剔除没用或罕用的字(定量),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 3500 个,其中常用字 2500 个,次常用字 1000 个。

2、汉字的写法要尽可能简化,汉字的字数要尽可能减少(定型) , 包括推行简化字和废除异体字两个方面 秦始皇的“书同文”实际也就是对当时六国文字中大量异体字的整理,。

3、统一汉字的读音和采取给汉字标音的辅助手段。其中一个方面是要给汉字“定音”,另一个方面是要给汉字“拼音”。

【选择题】

1.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 )

A:笔画

B:字符

C:偏旁

D: 部 首 答案:B 解析:

字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各种文字和符号的总称,一个是指文字最基本的单位。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的起源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源说”,即“神授说”;二是“自源说”,即“人创说”。“人创说”认为语言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创说”从不同角度又有不同的假设。根据发生本源的不同有“感叹说”“模声说”“手势说”“劳动叫喊说”等。

(二)关于语言产生条件和方式的假说

语言产生的三个条件:1、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发展到**的水平;2、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3、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二、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表现

1、语言发展首先表现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上。这种发展通常是缓慢渐进的。

1)语音:语音的发展演变最为明显。(2)语汇:语汇的发展演变跟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3)语义: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上表现得比较明显。(4)语法系统比较稳定,但也在发生缓慢的变化。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社会原因:**,社会进步推动语言发展; 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第三, 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1、渐变性:2、不平衡性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

1、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独立的部分,这可以叫做“社会的地域分化”;

2、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叫做“社群”),这可以叫做“社会的社群分化”。

3、在这些社会分化的作用下,一个统一的语言就可能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进一步还可能在**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使一种语言的方言发展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而社会的社群分化则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一)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方言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上都会有**差别,但由于不同的方言都是从同一个语言分化出来的,因而不论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也总会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在语音上也会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二)亲属语言:方言形成后,如果社会由不**分化走向**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的社会政治地位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由一种语言的分支转变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就叫做“亲属语言”。亲属语言**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称作亲属关系。

(三)社会方言:在一个处在同一地域的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的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变体就称为“社会方言”。行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 促使形成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中最典型的就是“行话”。

二、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一) 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语言不仅会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还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走向统一。语言的统一有两种情况: 一是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二是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二)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条件:现代经济社会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状态,各地区人民出于生产、贸易和消费的需要,彼此之间交际日益繁盛,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交通和通信业越来越便利。由此,方言间的分歧和差异不断缩小,语言统一的步伐明显加快。

(三)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方式:在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为共同语规定一套规范,也就是共同语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的明确标准,这套标准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话才是共同语。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比如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若作为语法规范,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话才算是普通话。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一、语言的借用

(一)语言借用现象:语言借用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 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各种活动都会是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 这种社会接触又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而语言接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种的语言用了那种语言的成分,那种语言用了这种语言的成分, 这就是语言的“借用”现象。

(二)语言借用形式

词语的借用: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也叫作“外来词”。注意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每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借词也不同于仿意词,仿意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语素造成的词。

二、语言的并存:语言的“并存”也就是所谓“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而不是指个别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双语现象是不同社会、不同言语社团相互接触的结果,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

三、语言的转用

1、概念 :“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称之为“语言替换”。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转用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从使用本民族语言向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过渡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

2、产生 :(1)语言的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占优势。

四、语言的混合

1、概念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

2、形式 :(1)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2)克里奥耳语 ::克里奥尔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语言,又称为“混合语”。当人们把洋泾浜当成某一社会的交际工具,称为人们的母语, 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就转为克里奥耳语。它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一、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规划的特点: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 这种干预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影响遍及千家万户。

(二)国家官方语言的确定:一个国家在选择官方语言时应选用**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如果确实没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可以选择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建设一种民族共同语涉及推广和规范两方面的工作。建设民族共同语首先是需要“推广”,其次还需要“规范”。我国也明确制定了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即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四)民族语言政策的具体内容:所谓“民族语言”,不是指一 个国家的主体民族的语言,而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政策涉及的方面很多,但一般主要指下两方面的内容:1、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问题。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一)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1、排除例外 :语言规范要有**的标准,但也要注意排除标准中的特例现象。

2、约定俗成 :由于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的习惯,因此语言的规范化应该从语言的社会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的利弊 得失,不能不充分考虑各种语言现象和变化在社会公众中的使用情况, 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

3、兼容并蓄 :语言规范要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有**的范围限制和标准规定,但也要适当吸收语言中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 特定情况下也要允许不同的语言成分和语法共存。

(二)如何对待新兴语言现象

1、对待“汉外混用”现象 :对这种现象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 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规范要求和社会上的使用情况。

2、对待“网络文字”现象:可以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但在社会上和媒体上不应提倡这样的词语,提倡使用规范的汉语。

3、对待“时尚词语”现象的态度:必须明确,新词语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但有些现象并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应当坚决抵制。

【选择题】

1.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

B: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C: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

D: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E: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

答案:CDE 解析:

1、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另一方面变得不能过于加剧。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区域 之间,语言的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不是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 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各不相同,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 其次是语音,**是语音系统。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不 会引起语言成分类型格局的变动,因而也就不会立即引起语法规则的 改变,而且汉语中这个语法规则并不会因为语汇的发展而在短时期内 发生变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统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 地域的不一致。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一、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关系

(一)什么是思维:“思维”大致有三个意思:一是“思想”,二是“思考”,三是“意识、精神”。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起源和发生的先后问题 :

1)思维和语言相互独立,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但二者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而且思维活动必须运用语言才能进行,即使说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二者也不一一对应。

3)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思维决定语言。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

1)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是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表象思维”,即能够在人的大脑中唤起表象并在现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活动。

2)理性思维 :也叫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活动过程。

3)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3、地位和作用的主导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思维起主导作用, 思维决定语言。虽然语言对思维活动有**的影响,但不能**夸大这种影响,更不能说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萨丕尔和沃尔夫(“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被称为“语言相关论”。

二、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认知过程。

2、语言可以储存认知成果。

3、语言可以增强认知能力。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什么是“语言获得”

(一)“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内涵

1、语言获得 :语言获得从字面上说就是“得到”。更准确地说,

“语言获得”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

2、语言学习 :语言作为一种能力并不**是靠天赋或者遗传得到的,最终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掌握,或者说是需要后天的一些条件,们才能**得到。

(二)“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联系

1、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这两种途径是交叉作用、相辅相成的。语言获得主要是指一个人开始形成自己母语的过程,或者说是儿童时期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稍大一点以后在学校进一步学习母语及学习外语的过程。

2、二者的差别: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 即直觉习惯和自我强化等内在创造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语言获得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更多的需要从语言心理的角度来研究,而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练习等外在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语言学习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更多的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二、“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非自控阶段:非自控阶段是指婴儿出生后的前 6 个月。婴儿出生到 1 岁左右属于“语言前阶段”,或叫“语言准备阶段”,

(二)咿呀学语阶段:咿呀学语阶段是指孩子 6 个月到 1 岁左

右,属于儿童的语言前阶段。

(三)单词句阶段:单词句阶段是指儿童 1 岁到 1 岁半左右。最初的语言阶段叫做单词阶段,从单词句阶段开始,儿童就进入了真正的“语言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实际上就已产生了最早的语言能力,即通过词语来表示意义。

(四)双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是指开始于儿童 1 岁半到 2 岁多期间。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话,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五)简单句阶段:简单句阶段是指从儿童 2 岁到 2 岁半以后开始进入多个实词相互连接。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掌握语法系统。

(六)复杂句阶段:复杂句阶段是指 5 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形态变化,于是就进入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一个阶段,即虚词与实词相连接的阶段。

三、“语言获得”的条件

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虽然承认人天生具有一部分生物遗传的语言功能,但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条件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教育,代表学说是“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虽然不否认后天的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但更强调儿童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代表学说是“天赋说”和“认知说”。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一、**语言学习(母语学习)

(一)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

(二)注重培养各种语言能力

(三)注重提高文化和文明素质

二、第二语言学习(外语学习)

(一)从基础语言知识学习入手:与母语学习相比,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入手学习另一种语言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特点。

(二)母语与第二语言时常交叉干扰

1、母语语言知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帮助:(1)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2)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

2、母语语言知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1)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第二语言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三)易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1、"中介语"现象: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中介语的三个基本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中介语在学习的初期发展较快,越到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后面这一阶段称作外语学习的“高原期”。

2、“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3、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学者常用“翻译法”和“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 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

【选择题】

1.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 )

A:记忆

B:情感

C:意志

D: 美 感

答案:A 解析: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是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都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一、文学写作和选词用句:在文学写作中“美”与“准确”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即文学写作所使用的词句既要优美又要准确。

二、词语的锤炼:一是选择锤炼词语的基本要求,二是选择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

三、句式的选择:文学写作中选择句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常句和变句。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一、修辞格

1、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离不开本体和喻体, 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比喻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

2、借代:借代涉及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个部分, 前者是本体,借体是后者,借体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

3、比拟: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做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描述说明,拟物是把人或物当做 另一物体来描述说明。比拟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是使情感表现多样化, 使事物描绘形象化。

4、夸张: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有“夸大类夸张”和“缩小类夸张”之分。

5、双关:双关从字面看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包含了两个意思, 在这两个意思之中说出的是一种意思而实际要表达的则是另外一个意思,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利用同音词造成的双关叫“语音双关”;利用多语义的是“语义双关”。

二、其他修辞方式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涉、降格等。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一、文学写作和语体

1、口语语体就是“像说话“一样的文章语体。可以划分为:谈话体、演说体、讨论体。

2、书面语体是规范性**,抽象化程度**,也最正式的语体形式,可以划分为:宣传体、科学体(最典型的书面语体)、应用体。

二、语言形式的规则

(一)语句的形式特色

1、对偶和对偶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对偶句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2、排比和排比句: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排比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必须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多句。

3、叠用和反复句:

(二)韵文的语言规则

1、韵感:是说语句要有音乐感 2、韵味:是指诗歌语言更需要讲究音色的和谐押韵 3、格律:用于特定类诗词

【选择题】

1.“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采用的修辞是( )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答案:D

解析:借代涉及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是本体,借体是后者,借体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题目中的例子属于借代中的专称代通称,用“李公朴”这个专称来代指这一类人。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有**的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文字不仅能够保留历 史文化的印记,还能够深刻地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比如:“吉祥话”(吉祥话从正面说一般就是靠“词语谐音“来”讨口彩“。)、“称谓语”(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或分为面称、旁称、自称、谦称、敬称等。)、“广告语”等。

二、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文字兴替、方言分化、词语借用(借词或外来词是一种语言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语言文字现象,就不但记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其本身也都是民族文化交流和互动的结果。

【选择题】

1.古代称‘翁婿’为‘舅甥’,反映出远古就存在()

A:群婚制度

B:族外婚制度

C:婚内族制度

D:血亲婚制度

答案:B

解析:从周代称‘翁婿’为‘舅甥”来看,这固然直接和姬、姜两姓世代互结婚姻有关,但也反映出远古就存在族外婚制度。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一、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专门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运用的语言学分支叫做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

2、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3、语言学的应用和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一)大脑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的单侧化现象是指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分工也不同,左半球的**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右半球的**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二)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

1、布洛卡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威尔尼克失语症”

3、“失写症”

4、“失读症”

(三)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语言遗传机制也叫“语言获得机制”。

(四)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是指大脑的单侧化,现在一般认为临界期是 12-13 岁。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机器自动翻译:机器自动翻译是指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1、按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自动机器翻译和辅助机器翻译;

2、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文本翻译和语音翻译;

3、从翻译层面看,及其翻译分为四层:一为语汇平面翻译;二为句法平面翻译;三为语义平面翻译;四为语境平面翻译(语境平面最难突破)。

1.语言教学理论属于( )

A:普通语言学

B:应用语言学

C:理论语言学

D:文化语言学

答案:B 解析:

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公认的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


第三部分 语言学概论 历年真题

2021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下面各项中属于粘着语的是(B)

A.英语 B.维吾尔语 C.汉语 D.佛莱芒语

2.秦始皇名嬴政,秦代把正月叫“端月”,这是为了( C)

A.讨口彩 B.说吉祥话 C.避讳 D.委婉

3.拟声标记用“汪汪”表示狗吠,“喵喵”表示猫叫,说明语言符号有**的(D )

A 任意性 B.约定性 C.随机性 D.理据性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C)

A.仿拟 B.排比 C.夸张 D.比拟

5.我国古代的“雅言”属于(A)

A 通用语 B.洋泾浜 C.混合语 D.替换语

6.下面各项中属于宣传体作品的是(B)

A 新闻访谈 B.平面广告 C.报告文学 D.学术论文

7.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主要途径是(B)

A.语言学习 B.语言获得 C.语言强制 D.语言训练

8.下面各项中属于惯用语的是(C)

A.毛茸茸 B.开前门 C.半瓶醋 D.音体美

9.从社会方言的角度来看,“红案”“呆账”“码洋”都属于(A)

A.行话 B.黑话 C.土话 D.隐语

10.下面各项中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是(D)

A.历史语言学 B.比较语言学 C.普通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11.下面各项属于流水对的是(D)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下面各项属于语言发展特点的是(C)

A.同一性 B.生成性 C.不平衡性 D.离散性

13.《说文解字》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是(B)

A.五经 B.六书 C.七艺 D. 七略

14.传说中的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说明姓(A)

A.产生于母系社会 B.由母亲取

C.由女性发明 D.是下等人才有的

15.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是(A)

A.逻辑 B.艺术 C.黑马 D.超市

16“我再也不玩游戏了”属于行事行为中的(B)

A.指令类 B.表态类 C.表述类 D.表情类

17.饮食习惯属于文化中的(A)

A.制度文化 B.原始文化 C.物质文化 D.资本主义文化

18.“吃苹果”中“吃"和“苹果”的关系是( D)

A.说明关系 B.修饰关系 C.聚合关系 D.组合关系

19.下面各项中属于浊音的是(D)

A.[s] B.[p] C.[ts] D.[b]

20.儿童语言发展进入单词句阶段的时间一般是(C)

A.3 岁左右 B.2 岁左右 C.1 岁左右 D.6 个月左右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

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是指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一个出现,其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

22.双语现象:

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叫双语现象。

23.负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语言规则不符合第二语言的规则,从而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

24.大脑单侧化现象;

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不**对称,大小略有差别,分工不同, 左半球**部位堂管语言和抽象思维活动,右半球**部位堂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通常到别人家吃饭无论饭菜是否可口,客人都会称赞饭菜丰盛、厨艺高超。请用会话准则对此加以分析。

:这种言语行为符合会话准则中的礼貌原则,这是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3 分)。具体来说体现出赞誉,即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对方,甚至可以不**符合事实(4 分)。

26.“下面例子中使用的繁体字有无问题?请分析。

萬裹橋 一代歌後鄧麗君 美容美發

:“裹”“後”“發”使用错误,当分别为“里”“后”“髪”。找出 1 个问题 1 分(共 3 分),正确分析 4 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用**音标为“标”注音,并说明其中包含的音素。

:标[piau55](2 分),包含的音素分别是[p][i][a][u](8 分)。

28.简要说明基本词的特点。

:基本词是整个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1 分), 其特点是:

**,稳固性,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3 分)。

第二,普遍性,表示最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人们交际最需要的基本概念(3 分)。

第三,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或核心语素(3 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请说明各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法单位可以分成语素、语素组、词、词组、句子、句组六种,分为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三级(5 分)

他们之间的关系有量变关系和质变关系两种。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数量性的,例如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所含成分数量不同,但功能相同(5 分):

不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质变关系,如语素和词、词和句子, 它们的功能不同(5 分)。

30.举例说明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近义词指意义不**相同的具有同义关系的词(3 分),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比如“成立”和“建立”都具有“开始存在”的意义,但是“成立”侧重于组织、机构等的出现,而“建立”还可以适用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政权、伟业等。举例说明(6 分)。

第二,词的附加色彩的差别,比如“果断”和“武断”都具有“有主见地做判断”的意思,但是“果断”具有褒义色彩,而“武断”具有贬义色彩。再比如“诚恳”和“诚挚”都具有“真诚而恳切”的意义,但二者语体色彩不同。【考点】词语的意义举例说明(6 分)。


202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C)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叠用

2.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是**语言学家(C)

A.洪堡特 B.索绪尔 C.乔姆斯基 D. 萨丕尔

3.语言间亲属关系最重要的标志是(A)

A.语音对应关系 B 语汇对应关系

C 语义对应关系 D. 语法对应关系

4.“江”这个词的所指是(D)

A.“江”的字形 B. “江” 的部首

C.“江”的读音 D. “江” 的意思

5.《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名叫贾敏,林黛玉凡遇“敏”字都读 成“米”或“密",这是为了(D)

A.自谦 B.图吉利 C.讨口彩 D.避讳

6.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被称为(B)

A.辅助语 B.中介语 C.交叉语 D.混同语

7.下面语言属于粘着语的是(D)

A.法语 B.俄语 C.英语 D.芬兰语

8.下面各项中,属于主动发音器官的是( A)

A.小舌 B.上齿 C.硬腭 D.齿龈

9.汉语中的“令堂”属于(C)

A.自称 B.面称 C.敬称 D.贱称

10“比赛开始”中“比赛”和“开始”的关系是( A)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 C.离合关系 D. 综合关系

11.北方方言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的主要原因是(A)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文化原因 D.人们喜好的原因

12.说出的话中包含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这就是(A)

A.蕴含义 B.预设义 C.直接义 D.引申义

13.“约定俗成”出自(C)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 《老子》

14.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大约是(D)

A.5-6 岁 B.7-8 岁 C.9-10 岁 D.12-13 岁

15.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主要采用的方式是( B)

A.语言混用 B.语言转用

C.语言混合 D. 语言渗透

1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B)

A.倒置 B.排比 C.岔断 D.转移

17.散文属于语体中的(C)

A.口语语体 B.宣传语体

C.文学语体 D.讨论语体

18.“萨其马、嬷嬷”等词借自(B)

A.女真语 B.满语 C.契丹语 D.蒙古语

19.下面语素中属于不成词语素的是(B)

A.吗 B.械 C.的 D.雨

20.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是(D)

A.模仿 B.足球 C.汽车 D.沙发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都是任意的。

22.语言迁移: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结果。

23.意译词: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外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4.布洛卡失语症:

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前部有个部位受到外力损伤后, 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个部位后来被称做“ 布洛卡区”,布洛卡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找出下面各字的声符。鳞 疆 题 橙 鸿 词 暮

:粦、畺、是、登、江、司、莫

26.找出下面表达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并简单分析。

A.外面好冷,怎么不把窗户关上?

B.我建议明天休息。

C.能不那么急吗?

D.把书放在桌子上吧。

: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

(1)A 句,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说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让人回答“不把窗户关上”的原因,而是希望别人把窗户关上.这是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思来实现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不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2) B 句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建议,是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思来实现“建议别人做事“这个”交际意图”。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3) C 句,是一个疑问句,问别人能不能别那么着急,但是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回答,能或者不能,而是通过疑问的方式,间接得要求别人不要着急。这是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思来实现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不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4) D 句,是一个祈使句,把说话者的要求一“让别人把书放在桌子上”直接通过话语的字面意思表达了出来,所以属于直接言语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什么是音位?简要说明音位的主要特点。

:音位的定义:音位是**的具有辩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1)对立原则:具有对立关系的音素要归为不同的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z/ts/”和“zhits/'

(2)互补原则:具有互补关系的音素在理论上都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r]、[e]、[e]” 具有互补关系,归入同一个音位“elel”。

(3)语音近似原则:只有呈互补关系且在语音上近似的音素,才能归同一个音位。

28.简要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尾是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词缀是指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1)词缀是词干的组成部分,词尾是附加在词干后面的部分。

(2)词缀可以改变词的词汇意义:词尾不能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

(3)词缀可以用来构成新词:词尾不能构成新词,只能改变词的形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举例说明词法手段的主要类型。

;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它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

(1)词形变化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它包括附加(如 tretrees,用后缀“一 s”表示复数)、屈折(如 man/men、

sing/sang)、异根(如 go/went、we/us)、零形式(如英语动词 work

现在时就用零形式表示)四种情况

(2)词的轻重音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如 im'port(输,动词)/import(输,名词)。

(3)词的重叠是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如名词或量词重叠,人人人、件/件件.

30.什么是语义角色?请说明语义角色的类型。

:语义角色是指一个名词在论元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取决于这个名词和谓语的语义结构关系。它的主要类型有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材料、处所

(1)施事。施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老王走了”中“老王”是“走”这一动作的发出者,语义角色是施事.

(2)受事.受事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吃苹果”中“苹果” 是“吃”这一动作的承受者,语义角色是受事。

(3)结果,结果表示由动作行为而产生的事物。如“盖房子”中“房子”是“盖’这一动作所产生的事物,语义角色是结果。

(4)工具。工具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捆绳子”中“绳子”是“捆”这一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语义角色是工具,

(5)材料。材料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材料。如“刷油漆”中“油漆”是“刷”这一动作所凭借的材料,语义角色是材料。

(6)处所。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如“住宿舍” 中“宿舍”是“住”这一动作所涉及的处所,语义角色是处所。

2020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选择题

1.下面属于儿童语言前阶段的是( )。

A.非自控阶段 B.单词句阶段 C.双词句阶段 D.简单句阶段

[答案] A

2. 下面属于塞音的是( )。

A. [p]. B. [y]. C. [x] D. [f]

[答案] A

3. 下面属于狭义文化内涵的是( )。

A.建筑 B.武器 C.风俗 D.工具

[答案] C

4. 按照**条件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规模语言材料的是( )。

A.典籍库 B.语料库 C.文件库 D.文献库

[答案] B

5. 下面属于分析性语言的是( )。

A.英语 B.维吾尔语 C.日语 D.汉语.

[答案] D

6. “威尔尼克失语症”的表现是( )。

A.听不懂人说话 B.发音不准确

C.基本上不能说话 D.不能理解人的表情

[答案] A

7. 商代称父亲的兄弟为“诸父”这样的称呼反映了远古社会的( )。

A.法律制度 B.生产制度 C.等级制度 D.婚姻制度

[答案] D

8. 下面观点中,用于解释儿童学会语言途径的是( )。

A.神授说 B.强化说 C.劳动说 D.假想说

[答案] B

9. 彝语、景颇语、纳西语的共同来源是( )。

A.古南岛语 B.原始汉藏语 C.古高加索语 D.古壮语

[答案] B

10. 交通信号灯中红灯表示“停”的意思,红灯和“停”之间的关系是( ) 。

A.自然的 B.必然的 C.约定的 D.象征的

[答案] C

11. 北京话和广州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A.语音方面 B.词汇方面 C.语法方面 D.语用方面

[答案] A

12. 古代语言研究大多为阐释古代的经典文献服务,往往被称为( )。

A.语言学 B.文献学 C.语文学 D.经学

[答案]C

13. 导致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军事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 B

14.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 部语言学专著的是( )。

A.《通雅》 B.《埤雅》 C.《广雅》 D.《尔雅》

[答案] D

15. 机器翻译要把“I love my family” 译成“我爱我家”,只需达到( )。

A.语境平面翻译 B.句法平面翻译

C.语义平面翻译 D.语汇平面翻译

[答案] D

16. 下面各项中有指示作用的词语是( )。

A.这 B.红色 C.走 D.请

[答案] A

17.下面各词中属于意译词的是( )。

A.可口可乐 B.高尔夫 C.水泥 D.芭蕾

[答案] C

18. 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布洛克 B.布龙菲尔德 C.乔姆斯基 D.洪堡特

[答案] B

19. 摩梭人家屋中的正房又叫祖母屋,由此可知摩梭人女子在家庭中( )。

A.不结婚 B.必须结婚 C.地位高 D.地位不高

[答案]C

20.下面词语属于汉语单纯词的是( ) 。

A.经济 B.缩编 C.缰绳 D.缤纷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 语言结构的线性特征

[答案]从语言符号一个接一个出现的角度看,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

22. 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由同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亲属语言定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被称做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23. 语言获得

[答案]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的作用,才可能真正“获得”。

24. 借喻

[答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不出现本体和连接词,只出现喻体的比喻。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 分析例句中“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这两种话语功能特点。

(1)汽车开走了

(2)我劝你不要走

[答案]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包括“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前者以言叙事,构成叙述句;后者以言行事, 构成施为句。

上述两个句子中,(1) 是言有所述,叙述的是“汽车开走”这件事:

(2)是言有所为,说话人希望通过“劝”实现“你不要走”这个行动。

26. 找出下面汉字中的包含的单纯字符。

构词方法

[答案]木、勾、讠、司、方、氵、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 简述音变的几种情况。

[答案]语流音变指的是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语音的变化。语流音变包括儿化、变音、变调三种情况。.

(1)儿化是普通话中特殊的语音流变现象,发音时在韵母末尾加上一个卷舌 er 的动作:

(2)变音是一个音节受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

(3)变调指的是声调的变化。

28. 什么是语汇歧义?语汇歧义的原因。

[答案](1)语汇歧义指词语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

(2)产生语汇歧义的词汇歧义的原因主要有词汇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同音同形但意义不同,如:方便的时候,“方便”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多义词也可以造成歧义,如:菜不热了,“热”可以是“温度高”的意思,也可以是“热菜”的意思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 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找出以下这句话的词。

水面折射出蓝色的天空。

[答案]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是**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词,可以看它是不是**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比如“天”“地”“晴朗”“蝴蝶” 都是词,意义和形式都是比较固定的。

上面这句话的词:水面、折射、出、蓝色、的、天空。

30. 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类划分的分布标准。

[答案](1)词类的分布标准是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适用于汉语。如汉语“木头烂了”中“木头”的位置可以用“房子、道路、轮胎”等词语替换,“烂” 也可以用“塌、通、漏”等替换,这些替换出现的词之间就存在聚合关系。

(2)但确定词类还不能只依据某一个位置。比如这些结构中“木头、房子、道路”等都是做主语,但不能说做主语的就是名词,因为 做主语只是名词能替换出现的所有位置中的一个。对于整体的名词说, 还能出现在许多别的位置.上,例如汉语名词还能做宾语、定语、用 在数量词后面。

2020 年 8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提出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的是(C)

A.索绪尔 B.葆朴 C.乔姆斯基 D.雅各布逊

2.下面各项中属于擦音的是(B)

A.[p] B.[x] C.[y] D.[a]

3.美发业广告语“毫末技艺,顶上功夫”采用的修辞手法是(C)

A.双语 B.双言 C.双关 D.双文

4.成年“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无法学会说话,这是因为已经超过了大脑语言功能的(D)

A.潜伏期 B.学习期 C.遗传期 D.临界期

5.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来划分不同的语言,可以建立语言的(B)

A.形态分类 B.谱系分类 C.结构分类 D.语种分类

6.让计算机听懂人说话的语音信息处理技术是(A)

A.语音识别 B.语音合成 C.语音实验 D.语音混响

7.商代称母亲同辈的妯娌为“诸母”,这样的称呼反映了远古社会的(C)

A.道德礼仪 B.政治习惯 C.婚姻制度 D.等级制度

8.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双词句阶段标志着其产生了最早的( C)

A.思维能力 B.理解能力 C.语法能力 D.推理能力

9.下面各项与汉语有亲属关系的是(D)

A.满语 B.蒙古语 C.维吾尔语 D.藏语

10.“法官认为证人说的话可信”中的“话”是指(A)

A.言语作品 B.言语过程 C.言语动作 D.言语行为

11.下面各项属于北方方言的是(A)

A.武汉话 B.长沙话 C.南昌话 D.苏州话

12.下列各项属于符号的是(B)

A.炊烟 B.文字 C.**声 D.脚印

13.意大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主要原因是(D)

A 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军事因素 D.文化因素

14.中国第部方言学著作《方言》的作者是(A)

A.扬雄 B.许慎 C.墨子 D.荀子

15.目前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语言的核心部分是(A)

A.句法结构 B.词汇结构 C.语音结构 D.语义结构

16.“反对的是少数人”存在(B)

A.显性语法歧义 B.隐性语法歧义

C.显性词汇歧义 D.隐性词汇歧义

17.下面各词中,属于音译词的是(C)

A.钢琴 B.水泥 C.基因 D.热狗

18.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B)

A.巴尼尼 B.琼斯 C.乔姆斯基 D.霍凯特

19.苗语中“妻夫”“母父”“女女男男”这样的词序,反映出苗族历史上(D)

A.女少男多 B.女多男少 C.男性地位高 D.女性地位高

20.下面词语属于成语的是(D)

A.北京大学 B.拼死拼活 C.瑞雪丰年 D.卧薪尝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所指: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叫所指。

22.语言转用: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叫语言转用。

23.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4.暗喻:用“是”“变成”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叫暗喻。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分析“他妹妹在西藏当老师”的蕴含义和预设义。

:(1)蕴含义是他妹妹在西藏(3 分)。

(2)预设义是他有妹妹(4 分)。

26.找出下面汉字中包含的意符。

提议吃完饭玩牌

:扌讠口饣玉片(找对一个 1 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简要说明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情况。

:普通话有 4 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5 分), 对应的调值分别是 55、35、214、51(5 分)。

28.简述词的非理性意义及其类型。

: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又叫词义的附加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三个方面(4 分)。感情色彩是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表现出的对该现象的主观态 度(2 分)。语体色彩是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不同交际环境使用不同的表 达形式,从而为词义带来不同的非理性意义(2 分)。形象色彩是由词 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等的联想(2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举例说明复合词的类型。

:按照复合词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复合词可以分成几个小类: 并列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地位平等(含举例,3分)。

偏正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定后一个语素(含举例,

)。

陈述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被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情况(含举例,3分)。

支配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含举例,3分)。

补充式复合词在语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相关结果或趋势(含举例,3分)。

30.举例说明词法手段的主要类型。

: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3分)。

词形变化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含举例,分)。

词的轻重音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含举例,4分)。

词的重叠是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含举例,4分)。

201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是(C)

A.赫德尔 B.达尔文 C.索绪尔 D.纳维尔

2.“财、货、贱、贷”等字都从“贝”,反映了我国古代曾经(C)

A.以贝壳为宝贝 B.以贝壳为装饰物

C.以贝壳为钱币 D.贝壳很少见

3.黏着语属于(A)

A.形态语 B.分析语 C.复综语 D.亲属语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采用的修辞手法是(D)

A.比拟 B.排比 C.夸张 D.对偶

5.意大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主要出于(C)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文化原因 D.人口原因

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的本体是( A)

A.叶子 B.水 C.舞女 D.裙

7.持思维决定语言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D)

A.萨丕尔 B.沃尔夫 C.马林诺夫斯基 D.维戈茨基

8.下面各项中属于成语的是(C)

A.捏一把汗 B.一板一眼 C.一诺千金 D.三三两两

9.下面各项中,与彝语亲属关系最近的是(A)

A.纳西语 B.哈萨克语 C.锡伯语 D.赫哲语

10.下面各项属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是(B)

A.有定性 B.渐变性 C.线条性 D.类聚性

11.政府机关的公文属于书面语体中的(C)

A.宣传体 B.科学体 C.应用体 D.文学体

12.美国的“黑人英语”是一种(D)

A.宗教语言 B.秘密语 C.术语 D.社会方言

13.汉代学者扬雄所作的语言学著作是(B)

A.《尔雅》 B.《方言》 C.《说文解字》 D.《释名》

14.《说文解字》:“好,美也。从女子。”段玉裁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表明古人(D)

A.以有女有子为美 B.以女生子为美

C.以女生女为美 D.以女子为美

15.下面各项中属于仿译词的是:(C)

A.吉普 B.MTV C.黑板 D.摩托车

16.“他提了一筐苹果”的蕴含义是(A)

A.他提了一筐水果 B.他没提香蕉

C.他爱吃苹果 D.他买了很多苹果

17.广东人过年节时讲究送桔子,这是因为( D)

A.广东产桔子 B.广东人喜欢吃桔子

C.桔子色金黄意味着赚钱多 D.“桔”与“吉”同音

18.同根词是把具有相同词根的词汇集在一起,它们属于同一(B)

A.组合 B.聚合 C.约定 D.层次

19.下面各项中属于擦音的是(A)

A.[f] B.[ts] C.[b] D.[k]

20.5 岁左右儿童语言发展进入复杂句阶段,这时其语言与成人语言的差别一般只存在(B)

A.发音准确度不同 B.词汇量大小

C.语法规则多少 D.句式使用熟练程度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21.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叫能指。

22.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出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混合现象,

23.负迁移:二语学习时母语的语言规则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被称为负迁移。

24.机器自动翻译;通过计算机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14 分。

25.什么是预设义?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预设义。

他女儿在深圳工作。小王后悔学数学。

:预设义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是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3 分)。

他女儿在深圳工作。 预设义:他有女儿(2 分)。小王后悔学数学。 预设义:小王学了数学(2 分)。

26.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每个 1 分。木: 刃: 松: 上: 信: 疆: 字:

:木:象形 刃:指事 松:形声 上:指事 信:会意 疆:形声 字: 会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7.简要说明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是:

**,发元音时气流畅通无阻(2 分),而发辅音时声腔会在某个部位形成阻碍,气流要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3 分)。

第二,元音都是乐音,发元音时声带必须振动(2 分)。辅音大多不是乐音,发辅音时有的声带振动,有的声带不振动(3 分)。

28.要说明汉语基本词的特点。答:汉语基本词的主要特点是: **,稳固性,很多基本词都是千百年前就出现了的(3 分)。第二,普遍性,基本词大都表示最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人们交际最需要的基本概念(3 分)。 第三,构词能力强(2 分),大部分基本词都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或核心语素(2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试结合实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

;汉语可以划分出大约 15 种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方位词,叹词, 助词,语气词。(答对 1 个 1 分,举例略)

30.试结合实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办法有哪些, :消除歧义的办法主要有:

**,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消除歧义(3 分);

第二,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消除歧义(3 分);

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消除歧义(3 分):举例分析(6 分)。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四川省兴华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万商云集|企业资质

Copyright © 四川省兴华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万商云集|企业资质